《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已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于2025年10月15日修訂通過,現予公布,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5年10月15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
(1991年11月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7年1月2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關于修改〈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04年11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于修改〈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0年7月2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關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根據2012年3月2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關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四次修正 根據2024年11月2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關于修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管理條例〉等九部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五次修正 2025年10月1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修訂)
第一條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及相關活動,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保護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以及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本辦法規定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是指野生動物的整體(含卵、蛋)、部分及衍生物。
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條 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循保護優先、規范利用、嚴格監管、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鼓勵和支持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與應用,秉持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負責,將野生動物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相關保護規劃和措施,并將野生動物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指導下,做好本區域內野生動物保護相關工作。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草原、漁業主管部門分別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陸生和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職責負責查處涉及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違法經營活動。
公安機關按照職責負責查處涉及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違法犯罪活動。
交通運輸、鐵路、民航、郵政管理等部門按照職責負責野生動物及其制品運輸、攜帶、寄遞的監督管理。
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衛生健康、發展改革、文化和旅游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野生動物保護相關工作。
第六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國有林管理機構按照管理權限,負責管轄范圍內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
第七條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通過捐贈、資助、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活動,支持野生動物保護公益事業。
鼓勵村(居)民委員會將野生動物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工作。每年五月為“自治區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五月第二周為“自治區愛鳥周”。
第九條 自治區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自治區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由自治區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擬定,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科學論證評估,并征求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意見后制定、公布。
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應當每五年組織科學論證評估,根據論證評估情況進行調整,也可以根據野生動物保護的實際需要及時進行調整。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的保護、修復和改善。
本辦法規定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是指野生動物野外種群生息繁衍的重要區域。
第十一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野生動物棲息地實施追逐驅趕、制造高分貝噪聲、閃爍射燈、擅自投喂、污染環境、傾倒有毒有害物質等影響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行為。
野外觀察、拍攝野生動物不得驚擾其正常棲息。
禁止破壞野生動物巢、洞、穴及其周邊棲息環境,以及為保護野生動物建設的專用設施。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科學合理開展野生動物的收容救護工作,公布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網絡平臺等相關信息。
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應當在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指導下進行野生動物的收容救護、野外放歸和移送工作,并建立健全收容救護檔案。
任何組織和個人發現受傷、病弱、饑餓、受困、擱淺、迷途的野生動物,應當及時報告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或者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
鼓勵有條件的組織或者個人依法在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指導下參與野生動物救護工作。
第十三條 自治區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強對野生動物遺傳資源的保護,采取巡護監測、棲息地修復恢復、人工繁育、野化放歸等措施,對普氏野馬、雪豹、蒙新河貍、獵隼、扁吻魚等瀕危野生動物實施搶救性保護。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根據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調查、監測和評估情況,對種群數量明顯超過環境容量的物種,可以采取遷地保護、獵捕等種群調控措施,減少對農業生產和人身財產安全的損害;對狼、野豬等致害較為頻繁、損失較為嚴重的野生動物,科學確定野生動物致害防控區域、種類和防控措施,制定監測預警工作方案,提高預防預警效果。
對種群調控獵捕的野生動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和綜合利用。
第十五條 在野生動物可能造成危害的區域,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采取修建隔離防護設施、配置預警設備、設置安全警示標志、發放宣傳手冊、組織防護技術培訓等措施,預防、控制野生動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農林牧業生產。
在野生動物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下,因采取防衛措施而擊傷、擊斃野生動物,經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調查屬實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擊傷、擊斃的野生動物應當依法處置。
第十六條 本辦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和其他致害嚴重的野生動物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或者其他財產損失,符合野生動物致害補償規定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動保險機構開展野生動物致害賠償保險業務,并將野生動物致害納入政策性綜合保險。
鼓勵有條件的組織和個人投保野生動物致害商業保險。
第十七條 因科學研究、種群調控、疫源疫病監測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獵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請辦理特許獵捕證。
需要獵捕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依法取得自治區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核發的狩獵證。
獵捕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的,應當依法取得縣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核發的狩獵證。
跨行政區域獵捕的,由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核發狩獵證。
第十八條 申請獵捕野生動物的,應當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請表;
(二)獵捕方案,包括獵捕目的、數量、地點、期限、方法、工具以及安全措施等;
(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材料。
獵捕者應當嚴格按照特許獵捕證、狩獵證規定的種類、數量或者限額、地點、工具、方法和期限進行獵捕。獵捕作業完成后,應當將獵捕情況向核發特許獵捕證、狩獵證的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禁止使用特許獵捕證、狩獵證規定以外的獵捕方法獵捕。
第十九條 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人工繁育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的,應當將人工繁育物種、來源、規模、目的、場所、專業人員以及人工繁育技術和設施、防疫措施、防逃逸措施等基本信息,向人工繁育場所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 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建立人工繁育檔案,記錄人工繁育的物種名稱、數量、來源、繁殖、免疫和檢疫等信息。原批準或者備案機關應當對人工繁育活動進行規范和監督管理。
終止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處置繁育的野生動物,并及時向原批準或者備案機關申請辦理終止繁育手續。
第二十一條 禁止食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禁止食用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因科學研究、人工繁育、公眾展示展演、文物保護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出售、利用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應當提供狩獵、人工繁育、進出口等合法來源證明。
出售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野生動物的,還應當依法附有檢疫證明。
第二十二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運輸、攜帶、寄遞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有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發現非法運輸、攜帶、寄遞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應當及時通知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
第二十三條 禁止網絡平臺、商品交易市場、餐飲場所等,為違法出售、購買、食用及利用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或者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提供展示、交易、消費服務。
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發現平臺存在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的,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市場監督管理、公安等有關部門報告,并保存相關記錄。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結合實際,建立健全野生動物保護巡查巡護制度,組織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巡查巡護工作。
第二十五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發現有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本辦法行為的,有權進行投訴舉報。
有關部門接到投訴舉報后,應當依法及時處理,并對投訴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魯公網安備 370602020001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