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建黨100周年,圍繞全市“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目標,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一、強化政治責任,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
1.壓實糧食安全責任。提升政治站位,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全市糧食生產目標分解到各區,逐級落實到街道(鄉鎮)、村組、田塊。2021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16萬畝、糧食總產17.92億斤。其中,黃陂區68.4萬畝、總產6.32億斤,新洲區56.08萬畝、總產4.54億斤,江夏區47.3萬畝、總產4.04億斤,蔡甸區31.1萬畝、總產2.3億斤,東西湖區4.3萬畝、總產0.32億斤,漢南區6.7萬畝、總產0.28億斤,東湖高新區2.12萬畝、總產0.12億斤。
2.開展綠色高質高效模式示范。圍繞提高種糧耕地效益,集中力量、集聚資源,突破關鍵技術瓶頸,以“全環節”綠色高效技術集成、“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全鏈條”產業融合模式打造和“全區域”綠色發展方式引領等“四全”為主要內容,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模式示范工作,全市建設200畝以上示范點12個,其中,黃陂、新洲區各3個,蔡甸、江夏區各2個,東西湖、漢南區各1個。
3. 打好“蟲口奪糧”攻堅戰。強化監測預警,全力抓好小麥條銹病和赤霉病、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玉米螟等遷飛性、流行性、暴發性病蟲害聯防聯控、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治,確保糧食重大病蟲害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二、發展精致農業,毫不放松抓好經濟作物生產
4.擴大油菜面積。在交通干道和景點景區道路沿線、天河機場周邊,推進冬閑田和撂荒地開發,在實施中央油菜輪作項目的基礎上,實施市級油菜輪作項目4.6萬畝,拓展油菜油用、菜用、花用、蜜用、飼用、肥用、保健用等“七用”功能,嚴禁從油菜根腫病疫區引種,推廣應用高油酸油菜品種,實現油菜“雙低”品種全覆蓋,全市優質油菜種植面積達到55萬畝以上,比上年增加2萬畝以上。
5.穩定蔬菜生產。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全市穩定蔬菜種植面積245萬畝,其中,黃陂區80萬畝,新洲區39萬畝,江夏區50萬畝,蔡甸區36.5萬畝,東西湖區22萬畝,漢南區12.5萬畝,青山區5萬畝。加強蔬菜常年園建設,以新洲中西部、黃陂東部和西北部、江夏沿107國道及武嘉公路、蔡甸沿318國道和張灣-索河、東西湖區沿吳新干線、湖陳路和惠安大道、漢南區沿漢洪公路、青山區八吉府街為重點,推進設施蔬菜基地提檔升級,提高蔬菜基地標準化建設水平和種植效益。
6.提升水果產業。順應日益旺盛的高端水果市場需求,調優品種,主攻特色,以黃陂區東南部,新洲區西部、北部丘陵和漲渡湖,江夏區鄭店街、紙坊街、烏龍泉街、山坡,蔡甸區中部和南部,東西湖區東山、新溝,漢南區東荊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區為重點,更新改造現有橙、橘、桃、梨、葡萄水果種植基地,依法依規穩定獼猴桃等高端小水果種植,不斷豐富武漢市民“菜籃子”。
7.優化茶葉產業。認真落實《湖北省茶產業促進條例》,改造提升老茶園,高標準建設新茶園,推廣高抗、優質、特色茶樹新品種,制定生態茶園建設技術規范,扶持茶葉種植主體開展機械化、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生產。支持和鼓勵茶葉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品牌建設,增強地產茶葉市場競爭力。
8.做強蓮藕產業。以蔡甸、江夏區為重點,推廣以有機肥施用為主的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蓮藕產量,改善蓮藕品質,大力發展蓮藕精深加工,打造一批以蓮藕為主題的旅游村、街,延長蓮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三、強化綠色發展,加快種植業生產方式轉型
9.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在全市建立化肥和化學農藥減量化核心示范區不少于1萬畝。制定全市果菜茶商品有機肥替減化肥示范項目實施方案,在全市示范推廣商品有機肥6萬噸。強化科學安全用藥指導,推廣高效精準施藥、輪換交替用藥,堅持達標防治、對標對靶選藥、適時適量用藥,提升科學安全用藥水平,提高農藥利用率,實現環境友好,提質增效。
10.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試點。認真貫徹落實《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管理辦法》,堅持統籌推進、分類處置、分級負責和多方參與的基本原則,明確回收處理方式,實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項目,力爭全市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85%以上、無害化處置率100%。
11.推行綠色種植方式。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130萬畝,主要農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3.5%以上。加強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力爭綠色防控覆蓋率超過42%。進一步夯實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基礎,突出重點區域和作物,大力推廣作物專用肥、緩釋肥等新型肥料,加快集成側深施肥、種肥同播等高效輕簡施肥技術模式。推進農牧結合、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種養循環經濟。
四、強化行業管理,提升種植業管理水平
12.加強農藥監督管理。進一步貫徹落實《農藥管理條例》,增強監管能力。強化農藥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的監管和指導服務。依法嚴格農藥行政審批,認真開展農藥登記資料審查,強化現場核查,規范開展農藥生產許可和經營許可。加強農藥生產經營使用主體和農藥市場監督管理。積極推進農藥經營規范化門店建設,穩步推進農藥銷售處方制。嚴格執行高毒農藥禁限用制度。加大打擊假冒偽劣農藥產品力度。開展農藥使用風險評價,做好高風險農藥替代,促進安全用藥。
13.加強肥料監督管理。全面落實《農業部肥料登記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加強肥料質量監管,嚴厲打擊肥料生產經營違法行為,重點對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等進行質量監督抽查,對肥料產品不合格的通報曝光,并責令限期整改,依規從嚴予以處罰,凈化肥料市場,確保肥料施用安全。
14.大力發展避災農業。立足近幾年洪澇、干旱災害實際,積極協調水務部門優化水系布局,在做好農業工程抗災的同時,從改革耕作制度入手,優化種植配茬模式,在山區崗地大力推行等高種植方式的耐旱作物,在易澇湖區大力推廣汛前收獲的短季避災作物和耐澇水生蔬菜,努力實現超前防災、避災增效。
15.優選推廣高效種植模式。堅持效益優先、因地制宜、綠色發展,在保障糧食、蔬菜生產目標的前提下,以追求單位耕地面積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取向,深入開展調研,組裝主導模式,探索適宜于在我市平原、崗地的水田和旱地推廣的糧油、瓜菜、果茶間輪套作主導模式,有效遏制耕地棄耕撂荒,全面提升種植效益。
16.抓好農業防災減災。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健全完善《武漢市農業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與應急管理、氣象、水利等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強化災情監測預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扎實開展農情、災情調度,及時發布自然災害預警信息,按時段、分作物制定農作物防災減災技術指導意見,及時組織技術力量赴受災農區指導,盡量減輕災害損失,盡快恢復農業生產。
17.強化指導服務意識。嚴格落實種植業項目屬地管理責任,規范實施,陽光操作,確保項目真實性、數據完整性、效益顯著性,促進種植業轉型升級。暢通農情信息,認真做好種植業測產、蟲情測報、抗災生產等技術指導工作,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為農民生產提供指導。層層壓實責任,市抓指導協調,區為責任主體,切實做到種植業每一項工作都有計劃、有目標、有責任人、有舉措、有結果,共同把種植業工作抓好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