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上海市2021年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已經市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落實。
上海市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代章)
2021年6月18日
上海市2021年節能減排和應對
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之年,本市要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要求,在碳達峰碳中和上加大力度、積極作為,統籌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和宏觀經濟社會發展,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期長期關系,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結合本市實際,現制定2021年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如下:
一、總體要求和工作目標
2021年,本市要按照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總體要求,對照“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明確的各項目標任務,著力促進產業經濟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推進各領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著力推進污染源綜合治理和污染物總量控制,著力加強制度保障等基礎工作,為構建新時期節能減排工作格局打下堅實基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
工作目標:2021年,單位生產總值(GDP)綜合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比上年下降1.5%左右;全市能源消費增量控制在450萬噸標準煤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控制在900萬噸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00萬噸以內;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下降2%、1%、3%和2%;細顆粒物(PM2.5)濃度鞏固改善,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與上年持平并力爭有所提升。
二、著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一)加強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建立上海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推進機制,編制上海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意見、上海市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能源電力、工業、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建筑等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地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支持與推進。鼓勵寶武集團深入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推進崇明島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范,形成“一島一企”特色。研究完善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體系和保障措施。在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設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專項。
三、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
(三)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重點區域和落后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落后產能調整力度,鼓勵調整區域內老舊建筑物全面清拆,實現產業“騰籠換鳥”、優化升級。加快推進吳淞、吳涇、高橋等重點區域整體轉型升級。落實壓減淘汰任務,全年新增啟動調整項目500項。
(四)優化能源結構,促進非化石能源穩步發展。嚴格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煤炭消費總量進一步下降。加快電源結構轉型升級,推動重大電源項目建設和現有電廠清潔化改造。積極發展海上風電,持續擴大光伏發電規模。加大市外水電、風電、光伏等非化石能源消納力度。
(五)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有效提升交通能效水平。推進“公轉鐵”重點項目建設,推動海鐵聯運港站一體化。完善地鐵網絡建設和運營管理,優化公交線路,進一步示范推廣中運量、快速公交系統(BRT)等公交形式。加強慢行系統建設,降低小客車使用強度,持續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重。
(六)嚴格實施節能環保準入,加強源頭控制。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依法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新上高耗能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單位產品(產值)能耗要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嚴格實行能耗等量或減量替代。強化污染源頭控制,嚴格實施“批項目、核總量”制度,繼續實行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等量或倍量替代,控制污染物排放新增量,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與環評和排污許可制的有機銜接。
四、加強重點領域節能
(七)深化工業信息化節能,促進工業綠色發展。以高耗能行業為重點,全面開展節能診斷和能效對標達標。持續推廣余熱資源共享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持續推進清潔生產,開展綠色制造和綠色工廠建設。推廣智慧節能技術、先進綠色制造工藝技術裝備,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逐步提高數據中心、5G通信基站等能效標準,加強信息化領域節能。
(八)強化建筑節能,持續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新建建筑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逐步實施綠色建筑專項驗收。推進建筑限額設計。推進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建設,鼓勵近零能耗建筑發展。推進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200萬平方米(其中,節能率不低于15%的公共建筑60萬平方米以上)。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推廣節能綠色建材、裝配式和鋼結構建筑。
(九)推進交通運輸節能,促進綠色交通發展。推動交通用能終端新能源化發展。加強航空、水運等重點行業企業節能管理,持續降低單位周轉量能耗。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及交通節能減排示范工程推廣。
(十)加強商貿流通、文化旅游、金融等領域節能。加強商業企業、旅游飯店、金融企業、大型文化設施節能管理,推進用能系統節能改造。推動綠色商場創建,打造一批綠色流通主體。加快綠色倉儲設施建設和改造。制定冷鏈物流產品和系統的設計運行標準,打造高效節能冷鏈物流體系。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廣數字化回收模式。
(十一)加強公共機構領域節能。加快公共機構節能改造,鼓勵政府購買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公共機構率先使用太陽能,優先采購使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全面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創建約30家國家級節能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遴選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6家左右。
五、強化主要污染物減排
(十二)深化工業源污染物減排。持續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促進大氣、水污染重點企業產業結構深化調整和主要污染物深度治理,引導和激勵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有序推進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以及節能環保改造項目,協同推進“三高三低”落后產能淘汰,落實“3+5+X”重點區域轉型高質量發展戰略。
(十三)促進移動源污染物減排。實施重型柴油車新車國6a排放標準,加快落實國三柴油車淘汰,持續推進油品監管。持續開展移動源的環保一致性檢查,推進在用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遠程在線監控。加強港口碼頭和船舶污染管控。積極探索單殼油輪的提前淘汰工作。
(十四)強化生活源污染綜合整治。提升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優化鞏固“一主多點”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置格局,強化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滲濾液治理,完成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二期項目等一批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與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相匹配的收運物流體系。持續加強社會面源管控。健全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油氣回收長效管理機制。
(十五)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開展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和處理技術研究,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節水減排和資源化利用。全面推廣綠肥、有機肥、新型水肥應用,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全程綠色防控,進一步提升化肥農藥使用效率,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繼續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和運維管理,強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的監督監測。
(十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推進全國碳交易機構建設,為順利啟動全國碳交易做好保障。深化本市碳交易試點市場建設,做好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企業的履約監管,充分發揮好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補充作用。編制上海市2020年溫室氣體清單。探索建立完善區級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強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制與考核工作,繼續做好國家低碳城市、低碳發展實踐區、低碳社區等試點工作。擴展綠色生態空間,增強碳匯能力,依托部市合作框架協議,推動建立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中和示范區。
六、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
(十七)節能低碳重點工程。開展產業園區綜合能效提升、重點高耗能行業節能改造等行動,實施數據中心、冷卻塔、冷庫能效提升重點工程。加快公共機構能效提升,推進城市道路照明節能改造。實施重大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開展近零能耗建筑、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示范。
(十八)污染減排重點工程。持續推進新一輪VOCs污染綜合治理,對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油品及有機液體儲運銷、涉VOCs排放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等六大領域開展“一廠一策”專項治理,全面推進重點行業VOCs總量控制和源頭替代。按照“水泥氣同治”的原則,持續完善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系統,提升市政管網收集與運維水平。加快推進竹園污水處理廠四期等一批新、改、擴建工程建設,啟動建設竹園-白龍港污水連通管工程。
(十九)循環經濟重點工程。深入推進塑料污染治理,重點落實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加快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加快構建全社會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國家和本市園區循環化改造、綠色園區創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建設等工作。
(二十)綠色技術創新重點工程。深入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公共設施、資金、人才等基本要素保障。推進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和減排策略開發。加強城市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集成和應用示范。
七、完善制度政策,夯實基礎工作
(二十一)嚴格實施能耗雙控制度和責任考核。強化能耗強度約束性指標管理,考核結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和離任審計。各行業主管部門和各區政府進一步分解落實目標責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督促重點用能排放企業落實責任目標。
(二十二)加強重點用能排放單位管理。嚴格落實重點用能排放單位管理制度,深化實施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和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報告“雙報告”制度,強化目標責任考核。支持重點用能單位申請第三方能源管理體系認證,督促重點用能單位加強節能管理并實施節能技術改造。
(二十三)完善法規標準、制度和政策。修訂完善《上海市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財政扶持政策,鼓勵各區優化節能減排配套資金支持政策。出臺《上海市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辦法》等,探索建立用能預算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節能管理制度體系。完善節能標準體系,制修訂地方能耗限額標準等20項左右。推進地方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建設,聚焦汽修、涂裝等行業,加快涉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領域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的制修訂。
(二十四)健全能源和污染物排放計量、監測和預警體系。深化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監測平臺應用,強化分析預警、預測功能。穩步提升國家機關和大型公共建筑分項計量系統數據質量,為建筑能效提升提供依據。加強能源計量審查和現場維護。持續完善對重點排污單位的在線監控,探索開展排污單位用電監控試點工作。對各領域、區級重點用能單位、重點減排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及時預警、督促指導。
(二十五)加強節能減排監督執法。加強對節能減排法規和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公開通報并督促整改。加強節能監察隊伍建設,完善市區兩級節能減排執法監察體系。實行節能執法責任制,對行政不作為、執法不嚴等行為,嚴肅追究有關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負責人的責任。強化對重點減排企業(設施)、移動源的監督執法,確保減排設施穩定高效運行。
(二十六)推行市場化機制。推進完善碳交易體系,鼓勵各區探索用能權、排污權交易。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積極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廣電力需求側管理模式,鼓勵中心城區圍繞大型公共建筑、郊區圍繞重點用能單位實施需求側管理。
八、開展全民行動
(二十七)加強宣傳引導。組織好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組織開展“十三五”節能評選表彰。引導行業協會、商業團體、公益組織有序開展節能減排專業研討、志愿活動等,發展節能減排公益事業。
(二十八)倡導綠色生活。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推動全民更加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積極培育綠色消費市場,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倡導綠色生活和休閑模式。
附件:1、2021年全市節能減排降碳工作主要目標
2、2021年重點用煤單位煤炭消費控制目標
3、2021年區級政府節能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
4、2021年節能減排降碳重點工作任務和分工
附件1
2021年全市節能減排降碳工作主要目標
|
全市及各領域 |
節能減排降碳工作目標 |
責任部門 |
||
|
節能 降碳 |
全市 |
單位GDP綜合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比上年下降1.5%左右 |
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區政府 |
|
|
能耗增量控制在450萬噸標準煤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控制在900萬噸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00萬噸以內 |
||||
|
工業和通信業 (含IDC及5G基站) |
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5%左右(激勵目標3.7%);工業和通信業能耗增量控制在150萬噸標準煤以內,力爭控制在120萬噸標準煤左右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
交通運輸業 |
航空客運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下降3%左右,航運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力爭有所下降;能耗增量控制在100萬噸標準煤以內(不含國際燃料倉能耗) |
市交通委 |
||
|
國際燃料倉能耗增量力爭控制在50萬噸標準煤以內 |
||||
|
大型公共建筑 |
實施建筑節能改造(節能率不低于15%)60萬平方米以上 |
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商務委、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機管局、各區政府等 |
||
|
公 共 機 構 |
國家機關 |
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人均能耗分別下降2%左右 |
市機管局、各區政府等 |
|
|
其他公共機構 |
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人均能耗有所下降 |
市機管局、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委、市文化旅游局、市體育局、各區政府等 |
||
|
減排 |
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 |
力爭比上年有所下降 |
市生態環境局、《上海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相關責任單位 |
|
|
氮氧化物排放量 |
下降2% |
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
||
|
揮發性有機物 |
下降1% |
|||
|
化學需氧量排放量 |
下降3% |
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農業農村委 |
||
|
氨氮排放量 |
下降2% |
|||
備注:
1、有多個部門為責任部門的,排在第一位的部門為主要責任部門。
2、如因氣溫異常波動等因素導致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波動較大的,可適當予以修正。
3、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對節能減排降碳指標另有調整,按國家相關部門調整為準。
附件2
2021年重點用煤單位煤炭消費控制目標
|
單位名稱 |
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萬噸) |
|
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
804 |
|
華能華東分公司 |
740 |
|
申能(集團)有限公司 |
868 |
|
寶武集團 |
1210 |
|
上海華誼(集團)公司 |
230 |
|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240 |
|
中石化高橋石化分公司 |
65 |
備注:表格內數字為該單位在上海市煤炭消費(含石油焦)統計口徑。
附件3
2021年區級政府節能目標
|
行政區域 |
基本目標 |
激勵目標 |
|
|
單位GDP能耗下降率 (%) |
能耗增幅 (%) |
單位GDP能耗下降率 (%) |
|
|
黃浦區 |
2.2 |
2.0 |
3.0 |
|
徐匯區 |
2.4 |
2.0 |
3.0 |
|
長寧區 |
2.4 |
2.0 |
3.0 |
|
靜安區 |
2.4 |
2.0 |
3.0 |
|
普陀區 |
2.4 |
2.0 |
3.0 |
|
虹口區 |
2.4 |
2.0 |
3.0 |
|
楊浦區 |
2.4 |
2.0 |
3.0 |
|
浦東新區 |
2.5 |
3.0 |
3.2 |
|
閔行區 |
2.4 |
2.5 |
3.1 |
|
寶山區 |
2.4 |
2.5 |
3.1 |
|
嘉定區 |
2.5 |
3.0 |
3.2 |
|
金山區 |
2.5 |
3.0 |
3.3 |
|
奉賢區 |
2.5 |
3.0 |
3.3 |
|
松江區 |
2.5 |
3.0 |
3.2 |
|
青浦區 |
2.5 |
3.0 |
3.2 |
|
崇明區 |
2.5 |
3.0 |
3.3 |
備注:降碳目標另行制定;能耗強度下降達到激勵目標,能耗增量控制目標不設固定上限。
附件4
2021年節能減排降碳重點工作任務和分工表
|
序號 |
重點任務 |
具體工作 |
時間進度 |
責任部門 |
|
1 |
加強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 |
建立上海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推進機制 |
年內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市規劃資源局、市統計局按職責推進 |
|
編制上海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意見 |
年內完成 |
|||
|
編制上海市碳達峰行動方案 |
年內完成 |
|||
|
編制能源電力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
年內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
||
|
編制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
年內完成 |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資源局、上海化工區管委會 |
||
|
編制新型基礎設施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
年內完成 |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 |
||
|
編制交通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
年內完成 |
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 |
||
|
編制建筑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
年內完成 |
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 |
||
|
編制重點區域重點園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
年內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資源局 |
||
|
2 |
加大對重點領域和地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支持與推進 |
鼓勵寶武集團深入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寶武集團、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資源局 |
|
編制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區行動方案 |
全年推進 |
崇明區人民政府、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 |
||
|
研究完善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體系和保障措施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 |
||
|
在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設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專項 |
年內完成 |
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等 |
||
|
3 |
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重點區域和落后產業轉型升級 |
加強落后產能調整力度,鼓勵調整區域內老舊建筑物全面清拆,實現產業“騰籠換鳥”、優化升級 |
全年推進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加快推進吳淞、吳涇、高橋等重點區域整體轉型升級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相關區政府 |
||
|
落實壓減淘汰任務,加大存量“兩高”項目淘汰力度,全年新增啟動調整項目500項 |
年內完成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
4
|
優化能源結構,促進非化石能源穩步發展
優化能源結構,促進非化石能源穩步發展 |
加快電源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重型燃機試驗電站、閔行燃機、石洞口一廠等容量替代,協調推進自備電廠清潔化改造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相關區政府 |
|
實施公用、自備燃煤機組供電煤耗檢測驗證,定期檢查電廠用煤的采制化流程,督促企業自查并規范燃料管理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 |
||
|
積極發展海上風電,持續擴大光伏發電規模,年內新增海上風電裝機24萬千瓦,光伏裝機30萬千瓦 |
年內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 |
||
|
加大市外水電、風電、光伏等非化石能源消納力度。確保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穩步提高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 |
||
|
5 |
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有效提升交通能效水平 |
加快推進鐵路進外高橋港區,推動洋山港區和鐵路車站一體化運作,創新“蘆潮港站-洋山港區”的短駁運輸形式,進一步提升海鐵聯運最后一公里運行效率 |
全年推進 |
市交通委、相關區政府 |
|
推動公交線網融合。編制并實施2021年公交線網優化調整計劃,重點推進北橫通道(浙江北路以西)等骨干通道線網計劃 |
年內完成 |
市交通委、各區政府 |
||
|
持續推進軌道交通網絡建設。推進10號線二期、14號線、18號線一期于2021年底開通試運營;推進崇明線一期初步設計批復 |
年內完成 |
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 |
||
|
以區為單位,進一步研究構建安全、連續和舒適的城市慢行交通體系,進一步提高慢行交通環境和服務品質,構建和諧交通,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
全年推進 |
市交通委、各區政府 |
||
|
6 |
嚴格實施節能環保準入,加強源頭控制 |
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新上高耗能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單位產品(產值)能耗要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嚴格實行能耗等量或減量替代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各管委會 |
|
強化污染源源頭控制,嚴格實施“批項目、核總量”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新增量,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與環評和排污許可制的有機銜接 |
全年推進 |
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各管委會 |
||
|
7
|
深化工業信息化節能,促進工業綠色發展
深化工業信息化節能,促進工業綠色發展 |
以鋼鐵、石化、化工、電力、汽車、數據中心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組織對100家企業以上重點用能耗設備(風機、泵、空壓機、空調等)的能效水平進行對標評價,組織推動實施節能技術改造 |
全年推進
全年推進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持續推廣余熱資源共享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完善對接平臺功能,推動100家以上企業將余熱、余冷等資源數據共享推進10個以上示范項目 |
||||
|
推進完成100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評估和80家企業項目驗收工作,組織制定化工行業清潔生產審核技術指南 |
||||
|
加快推進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建設,構建綠色制造標準體系,開展塑料制品、再制造產品的綠色設計示范試點 |
||||
|
聚焦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推動存量、在建“兩高”項目能效提升,重點推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升級改造,推動研發設計、原材料供應、加工制造、產品銷售全過程信息化管理 |
||||
|
推動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突破一批工業綠色轉型核心關鍵技術,推動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在工業企業的示范應用 |
||||
|
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建立節能環保產業綜合服務平臺,提供節能環保技術產品發布、投資項目對接、金融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培育一批節能環保龍頭企業 |
||||
|
8 |
強化建筑節能,持續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
嚴格實施《上海市綠色建筑管理辦法》,新建建筑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逐步實施綠色建筑專項驗收 |
全年推進 |
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規劃資源局、市機管局、各區政府 |
|
落實《關于推進本市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建設,鼓勵近零能耗建筑發展 |
||||
|
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200萬平方米 |
年內完成 |
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 委、各區政府 |
||
|
落實居住建筑用能限額設計,推進公共建筑能耗限額設計標準制定 |
全年推進 |
|||
|
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提高太陽能、淺層底熱能、生物質能、工業余熱等應用比例 |
||||
|
加快建造施工方式綠色變革,推廣節能綠色建材、裝配式和鋼結構建筑,建筑業增加值能耗進一步下降 |
||||
|
9
|
推進交通運輸節能,促進綠色交通發展
推進交通運輸節能,促進綠色交通發展 |
繼續在公交行業發展新能源公交車,組織有條件的區試點氫能源公交車 |
全年推進
全年推進
|
市交通委、上海海事局、市商務委、各區政府
市交通委、上海海事局、市商務委、各區政府 |
|
引導內河船舶電動化,在輪渡、浦江游覽船舶領域開展示范試點 |
||||
|
鼓勵新能源車發展模式創新,在特定領域和行業開展換電模式試點 |
||||
|
推動物流車新能源化,完善新能源物流車專用額度投放和管理方案 |
||||
|
推進充電樁建設,推動出租車蓄車場、公交車停保場站、公共停車場、P+R場地建設公用充電樁、專用充電車位,提升充電保障能力,建成1萬根公用樁和專用樁、新增15個新能源出租車充電示范站 |
||||
|
推進岸電使用,加快外港岸電泊位建設,推動內河岸電的標準化建設,提升岸電服務保障能力 |
||||
|
推動交通重點用能單位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引導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應用 |
||||
|
10 |
加強商貿流通文化旅游金融領域節能 |
加強管理節能,強化重點商貿流通企業、旅游飯店、金融企業、大型文化設施能源管理。推動高能耗建筑開展建筑能源審計,落實節能技改。持續做好大型商業建筑分項計量和商業企業碳排放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商業場所加大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使用 |
全年推進 |
市商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各區政府 |
|
促進商業綠色發展。推動國家綠色商場和本市綠色餐廳等系列綠色創建,打造一批綠色流通示范企業。年度內再創建國家級綠色商場20家 |
年內完成 |
市商務委、各區政府 |
||
|
強化能效管理。持續開展商貿流通企業、旅游飯店、大型文化設施能效對標達標工作,推動能源管理體系認證,開展能效領跑者創建工作活動。持續做好星級旅游飯店能效對標系統應用 |
全年推進 |
市商務委、市文化旅游局、各區政府 |
||
|
促進綠色流通綠色消費。倡導踐行市民低碳行動,鼓勵購買節能低碳產品,倡導綠色采購和綠色流通,推動貫徹商務領域塑料污染治理政策,落實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報告制度,營造綠色消費氛圍 |
全年推進 |
市商務委、各區政府 |
||
|
出臺回收主體企業工作指引,提升回收企業聚集度。暢通回收和處置利用渠道,實現可回收物閉環管理。創新回收模式,培育龍頭處置企業,完善可回收物大數據平臺,暢通回收與利用渠道。統籌長三角區域資源,打通可回收物回收處置產業鏈 |
市綠化市容局、市商務委、市經信委、各區政府 |
|||
|
11 |
加強公共機構領域節能 |
加快公共機構既有建筑圍護結構、供熱、照明等用能系統、設備節能改造,鼓勵政府購買合同能源管理服務 |
全年推進 |
市機管局、各區政府 |
|
公共機構率先使用太陽能等提供供電、供熱、制冷服務 |
||||
|
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優先采購使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 |
||||
|
全面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按國家相關通知要求,創建約30家國家級節能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遴選約6家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 |
||||
|
12 |
深化工業污染物減排 |
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工程,實施大氣污染產業結構調整項目71項,水污染產業結構調整項目10項 |
年底前 完成 |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生態環境局、各區政府 |
|
推進氮氧化物(NOx)工業深度治理項目4項 |
年底前 完成 |
市生態環境局、各區政府 |
||
|
13 |
促進移動源污染物減排 |
2021年7月1日實施重型柴油車新車國6a排放標準 |
全年推進 |
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國資委、各區政府 |
|
持續推進國三柴油車等老舊車輛淘汰 |
全年推進 |
|||
|
持續推進油品監管 |
全年推進 |
|||
|
14 |
強化生活源污染綜合整治 |
建設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二期(1500 噸/日) |
年底前 完成 |
市綠化市容局 |
|
建設寶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項目(3000 噸/日焚燒+800 噸/日濕垃圾) |
年底前 完成 |
市綠化市容局 |
||
|
建設浦東新區海濱資源再利用中心項目(3000 噸/日焚燒) |
年底前 完成 |
市綠化市容局 |
||
|
建設奉賢生活垃圾末端處置中心二期工程(1000 噸/日焚燒) |
年底前 完成 |
市綠化市容局 |
||
|
建設金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500 噸/日焚燒) |
年底前 完成 |
市綠化市容局 |
||
|
建設閔行華漕再生建材利用中心項目(70 萬噸/年建筑垃圾資源化) |
年底前 完成 |
市綠化市容局 |
||
|
建設閔行馬橋再生資源化利用中心項目(70 萬噸/年建筑垃圾資源化) |
年底前 完成 |
市綠化市容局 |
||
|
15 |
推進農業污染排放治理 |
研究開展水產養殖場尾水處理設施建設 |
上半年 啟動 |
市農業農村委 |
|
推廣種植綠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技術、水稻測深施肥技術、環境友好型肥料應用 |
全年推進 |
市農業農村委 |
||
|
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 |
全年推進 |
市水務局、市綠化市容局 |
||
|
16
|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
完成全國碳交易系統和交易機構建設 |
6月底前 |
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國資委、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等 |
|
做好本市2020年度314家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企業的履約監管 |
年底前 |
市生態環境局 |
||
|
編制上海市2020年溫室氣體清單 |
全年推進 |
市生態環境局 |
||
|
探索建立完善區級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 |
全年推進 |
市生態環境局、市統計局、各區政府 |
||
|
研究制定區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考核方案,實施區級政府2020年度控溫目標責任考核 |
下半年 完成 |
市生態環境局、各區政府 |
||
|
繼續做好國家低碳城市、低碳發展實踐區、低碳社區等試點工作 |
全年推進 |
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各相關管委會 |
||
|
推進綠地和公園建設。編制環城生態公園帶總體規劃,實施環城綠帶功能提升;新建綠地1000公頃,新建綠道200公里,新增立體綠化40萬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園、口袋公園等各類公園120座 |
全年推進 |
市綠化市容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 |
||
|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基礎研究,提升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基礎能力 |
全年推進 |
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各區政府 |
||
|
17 |
實施節能低碳重點工程 |
實施數據中心能效提升工程,開展數據中心能耗數據月度報送,試點開展能效星級評價,推進10個數據中心機房節能改造或優化淘汰 |
年內完成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實施冷卻塔能效提升工程。完成50個冷卻系統的冷卻塔能效針對性調研,編制冷卻塔能效提升技術與管理指南 |
年內完成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
推進高效制冷行動,實施中央空調節能改造工程,園區制冷改造工程、冷鏈物流綠色改造工程 |
全年推進 |
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 |
||
|
加快城鎮基礎設施能效提升。推進城市道路照明能效提升,新建道路全部應用LED路燈,既有道路結合架空線入地、道路合桿整治推廣LED路燈;加強制冷領域節能改造,開展近零能耗建筑示范 |
全年推進 |
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各區政府 |
||
|
加快公共機構能效提升,加強制冷領域節能改造 |
全年推進 |
市機管局、各區政府等 |
||
|
實施重大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示范 |
全年推進 |
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等 |
||
|
18
|
實施污染減排重點工程
實施污染減排重點工程 |
推進重點行業含VOCs產品源頭替代工程144項 |
年底前 完成 |
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 |
|
推進重點行業VOCs總量控制深度治理工程121項 |
年底前 完成 |
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 |
||
|
建設松江西部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 |
年底基本建成 |
市水務局、城投集團、相關區政府
市水務局、城投集團、相關區政府
|
||
|
建設松江污水處理廠四期擴建工程 |
||||
|
建設長興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污泥處理部分) |
||||
|
建設嘉定安亭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 |
||||
|
建設竹園污水處理廠四期建設工程 |
全年推進 |
|||
|
建設臨港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二階段) |
||||
|
建設浦東海濱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 |
||||
|
建設陳家鎮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 |
||||
|
建設竹園-白龍港污水連通管工程 |
年內啟動 |
|||
|
19 |
實施循環經濟重點工程 |
深入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培育全社會綠色消費理念,加強宣傳引導和執法檢查,重點落實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的要求 |
全年推進 |
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 |
|
加快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鼓勵綠色設計和回收利用,從源頭和末端共同發力 |
市商務委、各區政府 |
|||
|
推進寶山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建設,提升廢酸、焚燒灰渣等處置能力,完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企業評價體系并發布等級評估情況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
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和梯級利用體系建設。規范退役電池回收網點建設,示范網點建設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
持續推進糧油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
市農業農村委 |
|||
|
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健全可回收物回收體系,促進主體企業優勝劣汰,培育2-4家具有一定規模的回收龍頭企業 |
市綠化市容局 |
|||
|
推動國家和本市園區循環化改造、綠色園區創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建設等工作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
研究制定本市污水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 |
市水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生態環境局等 |
|||
|
20
|
綠色技術創新重點工程
綠色技術創新重點工程 |
深入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平臺、資金、人才等基本要素保障 |
全年推進
全年推進 |
市科委、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 |
|
編制發布上海市綠色技術目錄2021年版 |
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生態環境局等 |
|||
|
推進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和減排策略開發,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合成燃料、深遠海域風力發電、氫能、能源互聯網、高新區零排放等領域關鍵技術、設備的研發與應用 |
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
|||
|
加強城市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集成和應用示范,支持“地溝油”、固廢資源化利用、塑料污染防治等領域關鍵技術、設備的研發與應用 |
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綠化市容局 |
|||
|
21 |
嚴格實施能耗雙控制度和責任考核 |
研究制定區級政府“十四五”節能考核方案,考核結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和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 |
下半年 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委組織部 |
|
進一步分解落實目標責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督促重點用能排放企業落實責任目標 |
上半年 完成 |
各區政府、市經濟信息化委等 |
||
|
實施區級政府2020年度節能目標責任考核 |
下半年 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等 |
||
|
22 |
加強重點用能排放單位管理 |
實施2020年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報告審核 |
上半年 完成 |
市生態環境局 |
|
實施2020年度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狀況報告核查 |
上半年 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等 |
||
|
開展100家工業和通信業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審計審核 |
年底前 完成 |
市經濟信息化委 |
||
|
開展15家交通行業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審計 |
年底前 完成 |
市交通委 |
||
|
實施2020年度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目標責任考核 |
上半年 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市教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機管局、各區政府 |
||
|
推進重點用能單位健全能源管理機構、設立能源管理崗位、開展內部能源審計和計量管理等相關工作,支持重點用能單位申請第三方能源管理體系認證,督促重點用能單位加強節能管理并實施節能技術改造。 |
全年推進 |
|||
|
23
|
完善法規標準、制度和政策
完善法規標準、制度和政策
|
修訂完善《上海市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
年內完成
年內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化委 |
|
修訂完善《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補助辦法》《上海市工業節能和合同能源管理扶持辦法》 |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
|||
|
修訂完善《上海市交通節能減排扶持辦法》《上海市岸電建設和應用扶持辦法》 |
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
|||
|
修訂完善《上海市支持餐廚廢氣油脂推廣應用管理辦法》 |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
|||
|
鼓勵各區優化節能減排配套資金支持政策 |
各區政府 |
|||
|
研究制定《上海市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及工業信息化、交通、建筑等領域節能專項規劃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交通委等 |
|||
|
出臺《上海市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制度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
|||
|
探索建立用能預算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節能管理制度體系 |
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 |
|||
|
修訂完善《上海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項目專項扶持資金管理辦法》 |
市市場監管局等 |
|||
|
完善節能標準體系建設,制修訂地方能耗限額標準等20項左右;研究制定上海市綠色技術標準體系建設計劃 |
市市場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商務委等 |
|||
|
推進地方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建設,聚焦汽修、涂裝等行業,加快涉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領域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的制修訂 |
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 |
|||
|
24
|
健全能源和污染物排放計量、監測和預警體系
健全能源和污染物排放計量、監測和預警體系 |
完善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監測平臺功能,確保6月底前實現全部重點用能工業企業能耗監測數據接入及上傳,不斷提升數據質量,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強化數據應用,為重點用能單位進行能效對標提供服務,為政府部門實施動態調控提供支撐 |
全面推進
全面推進 |
市市場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交通委、各區政府 |
|
穩步提升國家機關和大型公共建筑分項計量系統數據質量,探索實施數據挖掘,為建筑能效提升提供依據 |
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 |
|||
|
加強能源、污染物排放計量審查和現場維護,加大統計數據審核與執法力度,強化統計數據質量管理 |
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統計局、各區政府 |
|||
|
進行月度能耗消費跟蹤分析和增長預測,定期公布各領域、區及重點用能單位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及時預警、督促指導 |
市發展改革委 |
|||
|
持續完善對燃煤電廠在線監控,完成年度燃煤發電機組環保排序,深化“清潔發電,綠色調度”,強化環保指標在發電調度中的作用,提高高效環保燃煤發電機組投運率,持續促進燃煤電廠污染減排 |
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電力公司 |
|||
|
完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實時總量測算和評估預警體系建設;探索重點行業VOCs綜合治理重點企業(約300家)的用電監控工作 |
市生態環境局、市電力公司等 |
|||
|
推進重型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遠程在線監控的安裝和聯網 |
市生態環境局 |
|||
|
強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的監測工作,持續實施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控,促進穩定達標排放 |
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綠化市容局 |
|||
|
25 |
加強節能減排監督執法 |
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監管,抽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40-60個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市節能中心 |
|
開展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專項節能監察 |
下半年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節能中心 |
||
|
實施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和計量聯合檢查 |
上半年 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節能中心 |
||
|
加強節能減排監察隊伍建設,完善市區兩級節能減排監察體系,充實執法力量,嚴肅查處違法違規用能行為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 |
||
|
強化對城鎮污水處理廠、燃煤電廠、大型石油化工企業等重點減排企業(設施)的監督管理,確保減排設施高效穩定運行 |
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委、相關區政府 |
|||
|
加強移動源聯動執法監管,開展機動車路檢路查和入戶檢查,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專項執法 |
市生態環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住房建設委、市農業農村委 |
|||
|
持續開展新生產機動車、發動機、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一致性檢查 |
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住房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國資委、各區縣政府 |
|||
|
加強對納管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排放的監督管理 |
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 |
|||
|
實行節能執法責任制,強化執法問責,對行政不作為、執法不嚴等行為,嚴肅追究有關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負責人的責任 |
各區政府 |
|||
|
26
|
推行市場化機制
推行市場化機制 |
完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與注冊登記系統的對接;做好本市納入全國碳交易電力行業重點企業的2020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和清繳履約;對參加本市碳交易企業及擬納入全國碳交易企業進行2020年度碳排放報告核查復核;確定2021年本市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和各企業分配方法 |
全年推進
全年推進
|
市生態環境局 |
|
探索建立本市碳普惠機制,適時啟動部分場景碳普惠試點 |
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等 |
|||
|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創新碳金融產品,積極申報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主動謀劃碳金融國際峰會 |
市生態環境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環交所 |
|||
|
鼓勵各區探索用能權、排污權交易 |
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各區政府 |
|||
|
開展上海市節能產品評審,舉辦10期綠色產品、技術交流沙龍 |
市經濟信息化委 |
|||
|
推進20家重點用能企業空壓機、空調等7個專項合同能源管理;開展10次合同能源管理與第三方服務推廣對接活動;實施40家節能環保服務企業能級評定及信用評價 |
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
|||
|
推廣電力需求側管理模式,鼓勵中心城區圍繞大型公共建筑、郊區圍繞重點用能單位實施需求側管理 |
各區政府 |
|||
|
27 |
加強宣傳引導 |
組織好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加強日常性節能宣傳教育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機管局、各區政府 |
|
引導行業協會、商業團體、公益組織有序開展節能減排專業研討、志愿活動等 |
||||
|
發展節能減排公益事業,鼓勵公眾參與節能減排公益活動,推動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 |
||||
|
支持實施“節能減排(JJ)小組”活動,動員企業職工節能減排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等 |
||
|
組織開展“十三五”節能評選表彰 |
年內完成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
|
28 |
倡導綠色生活 |
在全社會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加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堅決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鋪張浪費 |
全年推進 |
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市教委、市機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各區政府 |
|
積極培育綠色消費市場,引導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高效家電、節水型器具等低碳產品,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廣使用綠色包裝、引導綠色消費理念 |
||||
|
倡導綠色生活和休閑模式,推廣綠色低碳出行,提倡“光盤行動”,堅決制止餐飲浪費 |
注:有多個部門為責任部門的,單位名稱加粗的為牽頭單位,其他為配合單位。
































魯公網安備 370602020001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