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1:“十四五”主要發展指標
|
|||
| 指標名稱 |
2020年
|
2025年
|
指標性質
|
| ·服務效能 | |||
| 有效認證證書總數(萬張) |
270
|
320
|
預期性
|
| 獲得認可的認證證書數量(萬張) |
127.6
|
150
|
預期性
|
| 獲證組織總數(萬家) |
80
|
100
|
預期性
|
| 對外出具檢驗檢測報告數(億份) |
5.67
|
7.9
|
預期性
|
| ·行業環境 | |||
| 獲得批準的認證機構數量(家) |
724
|
1500
|
預期性
|
| 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家) |
48919
|
55000
|
預期性
|
| 獲得認可的合格評定機構數量(家) |
12381
|
14000
|
預期性
|
| 認證從業人員數量(萬人) |
11.8
|
20
|
預期性
|
| 檢驗檢測從業人員數量(萬人) |
141.19
|
170
|
預期性
|
|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營業總收入(億元) |
3881
|
5000
|
預期性
|
| ·國際合作 | |||
| 雙邊國際合作安排數(份) |
123
|
130
|
預期性
|
| 加入IEC互認體系合格評定機構數(家) |
71
|
81
|
預期性
|
| 參與制定合格評定國際標準項數(項) |
39
|
45
|
預期性
|
|
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國際認可互認占比(%)
|
11.3
|
12
|
預期性
|
|
合格評定認可制度國際互認度(%)
|
87.5
|
90
|
預期性
|
| ·基礎支撐 | |||
| 合格評定國家標準數(個) |
93
|
100
|
預期性
|
| 合格評定行業標準數(個) |
197
|
300
|
預期性
|
| 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機構數(家) |
3035
|
3200
|
預期性
|
| 國產檢驗檢測儀器設備資產原值占比(%) |
60
|
65
|
預期性
|
| 國家質檢中心數量(家) |
852
|
900
|
預期性
|
|
專欄2:重點產業質量認證提升行動
|
|
(一)建立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質量認證制度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領域,推動建立健全高水平質量認證制度,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成熟應用。加快推進軌道交通、智能裝備、無人機、北斗導航基礎產品等認證體系建設,推動相關產品產業化市場化發展。
(二)加快推行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
加快將節能、節水、環境標志、綠色設計等涉及綠色的評價制度整合并向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制度轉變,拓展綠色產品認證實施范圍,健全綠色產品采信機制,加大綠色產品認證宣傳推廣力度,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產業發展。
(三)制定合格評定服務“雙碳”工作方案
以電力、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汽車等行業為重點,研究制定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合格評定解決方案,加強碳排放合格評定能力建設,統籌推進碳領域產品、過程、體系、服務認證和審定核查、檢驗檢測等多種合格評定工具的協同應用和創新發展。
(四)有序推進網絡安全認證
建立健全網絡安全認證體系,推行網絡關鍵設備及網絡安全專用產品認證、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及服務認證、個人信息保護認證、移動應用程序(APP)認證、數據安全管理認證、商業密碼產品認證等制度,強化網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五)大力推廣高端品質認證和服務認證
圍繞擴大內需和消費升級,鼓勵認證機構開發高端品質認證和新型服務認證項目,積極開展綠色有機、森林、智品、機器人等高端品質認證和健康、教育、體育、金融、電商等領域服務認證,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六)廣泛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升級行動
運用國際先進質量標準和方法,在航空、鐵路、汽車、建筑、醫藥、信息等重點產業廣泛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質量管理向全供應鏈、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延伸,帶動企業質量管理的全面升級。深入實施“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結合行業特點制定發布小微企業應用ISO9001體系實施指南和典型案例,加強宣傳培訓和精準幫扶,引導小微企業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質量管理體系,提升質量管理水平。
(七)積極開展質量認證示范推廣活動
鼓勵各部門、各地區結合產業特點,開展綠色產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森林認證、高端品質認證、服務認證、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等質量認證示范推廣活動,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發揮示范帶動效應,鼓勵各部門、各地區出臺促進質量認證工作的政策措施,擴大質量認證覆蓋面,健全政府、行業、社會等多層面的認證采信機制,推動認證結果的廣泛應用和普遍采信。
|
|
專欄3:質量認證行業能力提升行動
|
|
(一)提升認證從業機構創新能力
緊盯國際技術前沿,推進合格評定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實施,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基于模塊化組合的智能認證模式研究。推進產學研相結合,鼓勵認證從業機構參與產業鏈全過程技術研發,加強認證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不斷提升我國認證行業的創新能力。
(二)提升認證從業機構“一站式”服務能力
推進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培育一批示范項目,提升認證及相關活動的“一站式”服務能力。
(三)提升認證從業人員專業能力
深化認證人員管理制度改革,推動建立自愿性人員認證制度,完善認證從業人員能力評價機制,強化認證從業人員繼續教育,促進認證從業人員能力持續提升,推進認證行業誠信建設和文化建設,建立從業機構及從業人員誠信檔案,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造就高素質的認證機構管理層和專業人才隊伍。
(四)推動認證行業數字化發展
組織開展質量認證數字化評價模式研究,在重點行業領域推動質量認證數字化應用;探索檢驗檢測全程數字化模式,推動基于數字設備的檢驗檢測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完善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數字基礎設施,促進認證檢測專業管理軟件、智能檢測設備、數據應用終端等數字技術發展。
|
|
專欄4:檢驗檢測助推產業升級行動
|
|
(一)檢驗檢測共性技術平臺建設
推動建設、整合、提升一批檢驗檢測共性技術平臺,聚焦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和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建設30個國家質檢中心,10個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和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集聚區。
(二)檢驗檢測機構能力提升
在極限檢測、在線檢測、重大裝備可重用檢測以及超遠、超凈、超純檢測等領域,配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攻克一批檢驗檢測技術瓶頸。在食品、大宗商品等產品領域開展國際能力驗證,促進檢驗檢測數據和結果互認。
(三)檢驗檢測助力產業優化升級
依托國家質檢中心、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支撐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推動產學研用測合作,突破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檢驗檢測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四)檢驗檢測儀器設備質量提升
鼓勵檢驗檢測機構參與檢驗檢測儀器設備、試劑耗材、標準樣品/標準物質的設計研發,提升我國檢驗檢測儀器設備的創新能力。開展國產檢測儀器設備技術研究和驗證評價工作,提高國產儀器設備數字化、自動化水平,建立國產儀器設備管理目錄,搭建國產儀器設備質量評價和推動示范平臺,推動國產中高端檢測儀器設備質量提升。
(五)碳達峰和碳中和檢測評價能力建設
構建能源、工業、建筑、交通領域碳排放檢測評價技術體系,推動生態環境監測領域智能檢測、能力驗證及數據質量監督等活動,建設針對發電、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等重點行業領域化石能源及相關產品(材料)與服務碳排放檢驗檢測數據服務平臺,提高檢驗檢測報告的完整性和查詢的及時性,為碳排放檢驗檢測工作提供支撐,提升檢驗檢測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能力。
|
|
專欄5: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監管體系建設行動
|
|
(一)推進法規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認證認可條例》修訂、《檢驗檢測條例》立法研究和部門規章制修訂工作,完善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領域行政規范性文件,打造系統、科學、有效的法規制度體系。
(二)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
完善從業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風險管理相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開展靶向精準的檢查。
(三)健全風險監測預警追溯機制
不斷完善風險信息采集渠道,組織開展認證風險信息歸集、分析研判、監測預警以及風險處置、風險追溯等工作,及時發現、識別、研判認證風險,并根據不同風險采取相應處置措施。
(四)完善信用監管機制
加快從業機構公開承諾、信息公示和誠信檔案建設,健全失信懲戒機制,提高違法失信成本。做好與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異常經營名錄、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等信用監管措施的歸集和信息報送工作,切實規范認證檢測市場秩序。強化從業機構和從業人員的主體責任,落實“誰出證、誰負責,誰簽字、誰擔責”。
(五)創新智慧監管
構建智慧監管平臺,加強與部門、跨區域、地方市場監管部門的互聯互通,提升監管效能和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創新智慧監管模式,完善實施“認證現場審核網絡簽到監管系統”,強化科技賦能,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認證關鍵環節的管理。
(六)強化隊伍建設
進一步推動省、市、縣級市場監管部門明確認證檢測監管職能,加強基層市場監管所認證檢測監管人員的配備,大力加強對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的認證檢測監管隊伍的培訓,擴大培訓覆蓋面。
|
|
專欄6:“合格評定,暢通世界”行動
|
|
(一)打造國際知名的認證制度品牌
推動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在多雙邊互認機制中廣泛采信,提升自愿性工業產品、食品農產品、管理體系、服務認證的國際互認度;加快認證制度創新步伐,推動建立在碳排放、智能制造、高技術服務等領域建立具有國際先發優勢的認證制度;加強國際認證制度研究比對,開展國外認證制度對國內產業安全影響研究及應對,在重點關鍵產業領域研究建立安全可控的認證制度。
(二)培育國際知名的合格評定機構品牌
鼓勵合格評定機構加入政府間框架下的多雙邊互認體系,積極推薦行業專家擔任國際合格評定組織管理層和技術層職務;支持國內外機構間開展業務合作,相互簽訂合格評定結果互認協議;鼓勵國內機構以技術授權、委托分包等方式,引進國際先進的認證制度和合格評定技術方案;鼓勵國內機構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拓展國際化業務,推動檢驗檢測認證與海外投資、產能合作項目緊密對接。
(三)完善“一帶一路”認證認可合作機制
制定“一帶一路”認證認可合作行動計劃,組織實施“一帶一路”合格評定官員研修、認證認可技術援助、實驗室能力驗證等一批實效性強的合作項目,推動食品農產品、能源、交通、電子電器、通信設施等領域達成區域互認安排。
(四)健全IEC合格評定體系國內運作機制
組建IEC合格評定體系國內運作機制聯盟,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同行評議、自我約束機制,形成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合格評定機構“總體協調、優勢互補”的工作合力,打造“IEC合格評定體系中國聯盟運作”品牌,提升國內企業、合格評定機構在IEC合格評定體系的參與度,分享國際互認成果。
(五)構建合格評定服務貿易便利化信息服務平臺
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合格評定服務貿易便利化信息服務平臺”,吸收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合格評定機構入駐,強化合格評定信息發布、共享、反饋等功能,及時發布國際合格評定政策、法規、標準和市場準入要求,利用平臺信息集聚和傳播優勢,主動了解企業需求并有針對性提供一體化、定制化服務,分享行業龍頭企業的合格評定優良經驗,助力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
































魯公網安備 370602020001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