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戰略部署,為食品安全監管改革與實踐指明了方向。食品安全是民生關切的熱點領域,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街鎮,亦是重要的基層實踐。
為進一步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工作,推動食品安全工作向縱深發展,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攜手文匯報社共同推出“街鎮領導談食品安全”,征集各街道的優秀案例。本市16個區的街鎮一把手以各自工作為著眼點,交流食品安全管理的經驗及做法。有的街鎮以小見大,通過“微網格”提升治理能級;有的街鎮善于挖掘數字賦能的精準化、智能化作用;還有的街鎮探索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創新監管模式。
這張“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食品安全考卷,沒有標準答案。但一切的探索與實踐,都只為一個最終目標: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健康,為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做出新貢獻。
青浦區趙巷鎮
“社會監督巡訪團”成食安“流動探頭”
趙巷鎮區域面積40.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5萬。近年來,奧特萊斯、山姆會員店以及科創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創客來到趙巷。與此同時,隨著Shake Shack、Venchi聞綺等“青浦首店”落地,對食品安全質量管理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寶龍商圈是域內餐飲店較多的商圈,趙巷鎮選出海底撈、新白鹿、席東3家食品安全管理基礎條件較好的餐飲店作為試點,組織轄區其它餐飲單位進行學習交流和現場觀摩,樹立行業標桿。
除了深化“黨政同責”,落實全鎮包保干部的定期督導以外,趙巷鎮還有自己的妙招——聘用了一支社會監督巡訪團,由轄區百余名志愿者組成,包含外賣平臺騎手,社區居民、村民小組長、在職企業員工等。這些志愿者經集中培訓后化身食品安全管理的“流動探頭”,加強對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的巡查,建立了“責任、任務、問題”三項清單,實行閉環式精準管控。
趙巷鎮黨委書記徐玨表示,趙巷鎮始終堅持“四個最嚴”要求,通過“現場督導+暗訪通報、社會監督+協作整改”的模式,多管齊下,形成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食品安全工作局面,打造經營環境誠信有序、消費口碑穩步提升的全新形象。
徐匯區華涇鎮
數字賦能,構建智慧監管平臺
作為徐匯南門戶,華涇鎮有餐飲和食品流通單位近500家,大多為沿街小餐飲。而隨著北楊人工智能科創中心、華之門超大型商業綜合體等進入大建設階段,食品安全監管壓力可預見性地增加。
“努力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街鎮,轄區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支撐和保障作用,織密織牢食安監管全要素、全鏈條、全覆蓋的防護網絡。”華涇鎮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主任、鎮長陳田野表示。
華涇鎮在食安監管過程中,引入了“食安華涇”智慧監管平臺,通過集成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對食品經營單位的實時監控和風險預警。通過不斷優化監管流程,提高監管效率,實現了線上巡查與線下檢查的有機結合,減少了對食品經營單位的重復檢查,降低了監管成本。監管人員和包保干部登錄賬號,可隨時查看涉及未記錄臺賬、未履行追溯、未記錄主體責任、健康證即將過期等問題的經營單位,并予以事先提醒,讓服務走在監管前,避免以罰代管,努力為商戶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今年以來,華涇鎮已實現平臺線上巡查300余戶次,責令改正50余次,行政處罰2起。以規范化、常態化管理替代人力運動式覆蓋檢查的監管模式,幫助經營者借力技術手段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提升自我管理效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經驗。
崇明區建設鎮
壘實民宿產業發展的“食安”基礎
一份數據描繪出崇明區建設鎮欣欣向榮的民宿餐飲服務業:在268家各類民宿中,市級星級民宿17家,區級星級民宿90家……“民宿+餐飲”的多元產業業態趨向成熟,亦是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如何“護航”民宿經濟健康發展?建設鎮給出答案:以推動食品安全作為切入口,助力民宿經濟蓬勃發展。
為此,建設鎮不斷強化食品安全督導體制建設。一方面,出臺《建設鎮鄉村民宿服務質量標準》,在既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煉出總計11個大項、54類小項內容,其中對餐飲服務領域設置嚴格的食品經營準入“門檻”,進一步規范食品加工過程和加工人員的健康衛生狀況,這也是本市唯一一項鄉村民宿服務質量團體標準。另一方面,全面落實顧伯伯民宿群、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半徑”區域內民宿、農家樂重大節日期間食品安全提醒機制。
“在民宿食品安全領域,除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執法部門的常態監管之外,我們還組建民宿協會,注重激發行業自組織功能,今年4月還成立了民宿鏈黨支部,探索‘黨建+行業自治’治理新路徑。”建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凌青介紹,民宿協會守牢食品安全“首道關”,責任部門單位根據檢查結果和整改建議,列出問題清單,逐一銷項。
靜安區北站街道
“開學第一餐”體現網格化監管
秋季新學期到來,為護航開學第一餐,靜安區北站街道開展了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工作。學校食堂的食品進貨是否索證索票、學校食品安全員“日周月”工作臺賬、食堂留樣是否規范……參與檢查的除了街道食安辦,還有學校食品安全員——作為北站街道食品安全自治共治聯盟的成員之一,他們不僅開展食品安全宣傳,也會定期進行互查互評,發現轄區各校園食品安全存在的管理盲點。
如何才能讓食品安全網格化督導督查真正抓到實處?食品安全自治共治聯盟是北站街道探索“食品安全自治、共治、慧治”的有效嘗試。按照地理位置、面積大小、餐飲集中路段、6所中小學食堂及兩個大型綜合性商圈等,北站街道將分散在轄區各處的312戶餐飲單位,分成十個網格,并選拔出26名點位長、6名網格長、4名督導員共同參與食品安全管理,形成由北站街道“食藥安辦—網格長/督導員—點位長”的三級共治管理模式,將食安督導督查“探頭”延伸至基層最末端、細小處,推動食品藥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落地。
“我們要充分調動聯盟成員積極性,最大程度讓大家都參與到轄區食品安全管理中來。”靜安區北站街道辦事處主任桑禎驍表示,這不僅是北站街道進一步織牢轄區食品安全監管網、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效能的積極探索,也是街道精細化管理的具體體現。
浦東新區南碼頭街道
歸零創一,劃一為百
作為中心城區的“老同志”,南碼頭居民年齡長、商鋪種類多,食品安全工作也面臨著食安辦、市場所人員力量無法全面覆蓋的問題。南碼頭街道黨工委書記葛敏介紹,從2022年底,南碼頭路街道就聚焦“包保責任”全面覆蓋,探索運用街道三方協作“聯盟”全面深化食品安全建設成果,打響了一場自上而下的食品安全整治持久戰,為南碼頭食安之路保駕護航。
一方面,南碼頭街道結合自身居委人員全包保的工作特性,歸零創一,以網格“點”帶食安“面”,對27個居民區共計191個包保責任人進行責任區劃分,形成街區食品安全微網格,以此讓居民區包保干部對應相對集中的食品企業,做到“距離近、關系親、檢查明”。
同時,街道引入“一網統管”大數據系統,劃一為百,落實食安工作常態化,確保日常數據有效性。從居委層面形成與市場所的數據連通,對食安問題多發舉報現象頻發的企業進行“多查、嚴查,時刻監管”,對誠信經營的店鋪則采取宣傳加巡訪的方式,做到數據區分,管理定點。從街道層面形成食安辦、市場所、城運中心三方力量的“組合拳”,對包保檢查有問題的食品企業進行監督、查處,保障食安事故的“零”發生,維護食安城市的“全”尊嚴。
供稿:市局食品協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