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中貿易戰急劇升溫,中國水產加工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4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綜合關稅至145%,而中國則隨即反制,對美商品加征84%的關稅。此輪“雙向”打擊,不僅重創使用中國本土原料的出口加工訂單,就連使用美國原料、并返銷美國市場的傳統貿易模式也陷入全面停擺。
中美訂單全線叫停 加工廠集體按“暫停鍵”
來自青島、大連等中國主要水產加工廠的多位業內人士向國外媒體表示,幾乎所有來自美國的訂單均已暫停。即使是使用**阿拉斯加冷凍原料(H&G)**加工、再返銷至美國的傳統訂單,也在混亂不清的政策變化中被迫擱置。
“現在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關稅變了沒,已經沒人關心到底是125%還是145%,”一位青島出口商說。“美國客戶4月8日就通知我們全部訂單暫停。”
即便是此前尚存希望的美原料產品也變得前景不明。一位與美國阿拉斯加供應商合作的中國加工商表示。:“現在的問題在于,美國進口商也不確定美產原料加工產品是否還能享受原有的免稅政策。”
使用美原料出口美國?也“不再直通”
根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4月8日的說明,若產品中至少20%的價值源于美國原產部分,該部分將免征關稅。然而,4月10日的新政中卻未再提及該項豁免條款,引發廣泛疑慮。
“連美國客戶都搞不清楚是不是還能繼續用我們加工的產品。”一位阿拉斯加鱈魚供應商表示,目前他們已開始將部分訂單轉向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國家,因這些國家目前的關稅僅為10%,而中國則高達145%。
據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17.4萬噸阿拉斯加原料,主要包括凍比目魚、鱈魚、三文魚和狹鱈,大多數產品原計劃加工后返銷美國。
中國2024年出口至美國的凍魚片共計10.6萬噸,價值達6.59億美元,主要品類正是這些美原料品種。但如今,由于關稅劇變,加工出口鏈條面臨全面凍結。
保稅政策雖“未變”,實操層面多不確定
中國海關總署于4月9日晚間發布執行細則,明確保稅進口政策未變,即阿拉斯加原料進入保稅倉儲、再加工并出口仍可免稅。但對于加工后欲進入中國內銷市場的成品,要求必須申報并追溯全部保稅原料,不再允許流通。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CAPPMA)會長崔和表示:“**若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銷售,不再有任何免稅豁免。**這也意味著,加工企業必須更清晰地劃定出口與內銷業務。”
業內人士指出,在政策語言上雖未變,但“執行層面已不再簡單”。如保稅原料的不得內循環規定,可能大幅削弱加工企業的靈活性與風險對沖能力。
中美貿易博弈將長期化,加工鏈重構迫在眉睫
當前的中美水產加工貿易局勢已從單純的成本計算,演變為全鏈路的不確定性考驗。面對高達145%的關稅壓力,加工企業不得不按下“暫停鍵”,而一些美國客戶也開始重新尋找更低稅率的替代國,如越南、印尼、印度等。
CAPPMA會長崔和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貿易問題,而是一個涵蓋科技、金融、軍事等多維度的系統性問題。最終中美仍會回到談判桌前,但過程必然充滿波動。”
在此之前,中國水產加工企業需盡快調整策略,尋求新的市場與合作路徑,同時加強對政策變動的應對能力,以在這場充滿不確定性的貿易戰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