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廣西是全國凍羅非魚及其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區,近年來廣西企業凍羅非魚出口頻繁遭到美歐、東盟等國家和地區技術性貿易措施限制,并已逐步成為企業出口貿易中遇到的主要困難。
一、遭遇技術性貿易措施情況
01 水產品出口檢驗標準各有不同
不同的國家對于產品質量以及可用性藥殘、抗生素的微生物檢測項目及檢測限值要求不同,對于產品形態外觀的加工要求也有不同。除此之外,有些國家還會對標簽、冰衣率進行隨機抽查。
02 部分國家設立進口權限要求
俄羅斯、哥斯達黎加要求供應商必須首先進行注冊,秘魯則需要大使館認證蓋章。除了官方管控外,市場會設立區域性認可的工廠審核評定以確認工廠規范性和競爭力。這些權限要求不但延長通關時間,還令企業支付高昂的檢驗費和扣檢期間倉儲費用。
03 各類認證要求名目繁多
針對水產品出口各種名目的認證不斷涌現,并且認證機構多,各國標準不同。企業為了通過這些認證要支付大量的認證申請費、檢驗、測評、評估和標志使用年費等費用。
04 境外疫情蔓延影響企業出口
全球疫情升級,航運受阻、貿易限制、需求承壓,企業出口面臨國內外物流不暢、訂單延期交付等困難,同時部分國家對我國動植物產品出口采取管制措施,在大環境影響下,企業訂單量受到很大影響。
二、應對措施及相關建議
加強技貿措施保障體系建設
促進地方政府、海關、行業協會和企業廠檢的聯動協作,高度重視和關注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修改和實施情況,加強分析和研究,建立和完善數據庫,建立健全應對的宣傳通報機制。
提高檢測技術,參加標準認證
企業要重視高效快速檢測方法研究,提高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獸藥殘留檢測水平,嚴格控制有潛在危險的飼料添加劑、獸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的使用。同時應根據市場要求申辦相關的認證,從而取得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實施品牌和多元市場化戰略
廣西企業目前仍以貼牌加工出口為主,企業應引進國外先進的加工、包裝、保鮮技術和設備,著力發展相關產品的精深加工;鼓勵企業樹立高質量的水產品品牌形象的同時,盡快建立“國際市場多元化”的水產品出口市場體系,以減少發達國家集中施行技術性貿易措施導致的損失。
三、南寧海關開展多渠道幫扶
01 廣泛開展調研
了解企業受疫情影響情況,及時告知企業最新政策及境外國家對我國的疫情管控政策,并研究制定幫扶企業出口的措施。
02 “抽檢+企業批批自檢”新模式
對轄區凍羅非魚出口實施快速檢疫審批、快速查驗、快速檢測、快速出證,縮短貨物在冷庫積壓時間。
03 對企業提供“點對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