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浙江省有關水產養殖重點品種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精心布局,優化措施,深入開展鳊魚、大口黑鱸、鯽魚、烏鱧、牛蛙、鳙魚、甲魚等7個水產重點品種攻堅治理行動。近一個月以來,市縣兩級監督抽查水產養殖重點品種336批次,風險監測258批次,快速檢測禁限用獸藥、常規獸藥1581批次,查辦案件6起,治理成效初顯。
一是拉高標桿,迅速行動。制定下發《2024年杭州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問題攻堅治理方案》,明確10條具體治理舉措,增加重點整治品種,列入省重點整治品種鳙魚,新增部、省重點整治名單外甲魚,明確各類水產品合格率較省定目標提高1個百分點;用好考核指揮棒,把水產品治理工作納入市縣食安工作考核。聯合浙江省農科院、綠城農科檢測公司等深入分析杭州近三年來水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查找相關問題成因,積極謀劃解決辦法。
二是明確分工,合力推進。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環食藥支隊三方聯合召開全市水產品攻堅治理動員部署會議,完善信息互通、會商研判、聯合執法、合力攻堅的治理機制。針對本次攻堅治理行動,市場監管部門將水產重點品種納入“浙食鏈”系統監管,強化與承諾達標合格證對接和對本地水產品合格證查驗,加強對華東地區最大的農批市場余杭區勾莊市場、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之一的蕭山區新農都市場以及大型商超等入市管理,加大對運輸車、暫養池抽檢;公安環食藥部門將水產重點品種作為重點查處對象,加大與農業農村部門行刑銜接。
三是全面摸排,戶戶建檔。逐村逐戶排查水產養殖場(戶)養殖品種、養殖方式、養殖規模、投苗時間、上市時間等信息。摸清全市水產重點品種養殖主體數量106家,養殖方式以多品種混養為主,產品全年上市。其中池塘養殖5599余畝、網箱養殖10634平方米,養殖面積最大500畝,最小1畝,小規模主體占80%以上。將106家生產主體逐個建檔立卡,納入杭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數智農安”監管平臺,堅持每半月開展全市信息調度,實時更新主體情況信息,實行動態監管。
四是優化抽檢,強化巡查。杭州市級調整安排監督抽查240批次,風險監測180批次,同比去年增加20%,加大對重點水產品抽檢力度。區、縣(市)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鄉鎮檢測室,引進膠體金檢測設備和技術,目前全市三分之二以上鄉鎮街道已配置或正在購置膠體金快檢設備。淳安縣集中建立水產品快檢室,對縣域20個菜籃子水產基地的水產品全覆蓋膠體金快檢。落實水產品上市前批批檢測、批批帶證,強化合格證應用和原產地追溯。余杭區為生產主體定制個性化膠體金檢測卡,創新定制水產品專屬防水版“一碼一證”(浙農碼+承諾達標合格證),一鍵掃碼可獲取放養、飼養、快檢、產銷等全過程質量安全信息。加大巡查執法力度,突出對養殖主體“三項記錄”、投入品倉庫、生產環節檢查,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出動執法人員501人次,檢查生產經營主體315家,先后查處禁用藥物使用、常規獸藥超標等各類案件6起,目前結案3起,沒收違法所得23.5萬元,罰款35.4萬余元。
五是專班運作,包鄉包場。市縣兩級農業農村局分別成立由質安、漁業、農技、執法等部門組成的整治工作專班,簽訂市縣兩級水產養殖重點品種藥物殘留問題攻堅治理目標任務書。區、縣(市)將攻堅治理納入鄉鎮考核,落實干部包干機制。桐廬縣結合干部聯鄉包村機制,建立縣農業農村局領導干部包鄉包場辦法,定人定責。充分發揮鄉鎮網格化監管隊伍作用,組織鄉鎮監管員、村級協管員積極開展巡查檢查,落實上市期間每家主體抽檢不少于2次,每周巡查不少于1次。
六是上門服務,廣泛培訓。圍繞魚塘尾水排放治理技術、水產品質量安全、魚病防治、膠體金檢測方法應用等開展市縣鄉三級培訓,先后舉辦專題講座8場,開展水產養殖技術培訓12次,養殖主體參訓156人次。市級組織水產養殖專家16人次,區縣、鄉鎮出動水產養殖技術人員120人次,進村入戶,指導養殖場完善水循環和進排水設施,發展池塘多層級生態混養,并赴養殖場所、獸藥店、鎮村收購點張貼《水產養殖規范化管理記錄本》、《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易檢出藥物清單》等共計186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