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以下簡稱“科信中心”)與國際食品信息中心聯合在京舉行了食品安全培訓交流會,探討風險傳播現狀與發展趨勢,會上發布了一本重磅學術成果——《食品安全傳播指南》(下稱《指南》)。
國家食藥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三司杜曉曦副司長、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高延敏司長、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程金根副局長、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于文軍副局長等出席了會議并講話,他們對《指南》的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介紹了本部門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方面所開展的工作。
《食品安全傳播指南》是以美國食品安全風險傳播為實例,詳細介紹了如何有效地規劃和實施食品安全傳播,旨在提供有效的食品安全傳播方面的原則和方法。科信中心完成了中文版編譯工作。
國際食品信息委員會食品安全總監Tony Flood對《指南》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同時介紹了國際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他表示,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對監管食品安全都有一套不同的做法,但是共同努力分享和了解最佳監管做法將會帶來長期的健康食品供應。
“這是我們和國際‘對標’的最好方式”,高延敏司長認為《指南》的頒布很有意義,有利于看清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跟國際還有多少差距,還有多少值得繼續改進和完善的。
“整個社會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的水平不夠高,但是關注度卻異常的高。” 杜曉曦副司長這樣總結食品安全交流所面臨的社會狀況。
科信中心首席顧問包大躍則認為,我國政府風險認識與大眾的風險感知之間缺乏有效交流,形成巨大真空。同樣,公眾感知與專家觀點之間也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了解和認識國外優秀的傳播經驗非常關鍵。
“謠言和誤導性信息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已經超過食品本身不安全因素的健康危害”,陳君石多次強調。他認為,目前的一大難題是如何向公眾傳播相關信息時做到不在食品供應的安全性、監管部門治理食品鏈的能力、以及食品企業生產安全食品的承諾這三方面對消費者的信心造成損害。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指出,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指南》的發布將對中國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工作有極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食品信息交流的新理念需要進一步達成共識和傳播。
陳君石說,在大多數語言中,“風險”一詞使消費者產生恐懼和焦慮。因此,風險往往被視為壞事。因為“風險”這個詞所具有天然的負面屬性,容易使風險交流成為負面信息的載體,從而激化消費者對食品的緊張和擔憂。陳君石在大會上提出一個新的理念:應該將從“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轉變為“食品信息交流”,這樣“有利于重塑消費者對食品供應的信心,并減少政府對交流的顧慮”。
他發現,現在很多地區的“風險”交流似乎更加打擊消費者的信心,讓消費者對食品更加恐懼,甚至會造成消費者對于政府部門未能解決問題而感到憤怒。但不交流并非解決之道,只會造成謠言與虛假信息的滋生更加猖獗。
對此,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馬勇也高度認同,他認為發生的許多案例,并不屬于食品安全風險的內容,但是如果不進行信息交流,可能被公眾誤認為是食品安全風險問題。
食品安全風險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具有普遍性。國際社會認識到盡可能減少食品安全風險的重要性,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規定,“有權獲得充足食物”的前提除其他事項外,包括食品“不含有害物質”。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副主任鐘凱表示,未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發展趨勢是“融合”。不同領域融合,弱化信息壁壘;各方有機融合,對話機制更完善,跨界平臺越來越多;不同方式手段融合,一切圍繞重建信任。
































魯公網安備 370602020001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