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認知
食品中的肉毒梭菌,“毒”在毒素,不在菌
肉毒梭菌是一種常見于土壤、動物糞便中的細菌,本身不直接致病,但在密封、缺氧、適宜溫度(20-45℃)環境下(如罐頭、真空熟食、發酵食品),會產生一系列肉毒毒素——已知毒性最強的天然毒素之一,僅需0.05μg就可以引發肌肉麻痹、呼吸困難,嚴重時危及生命,且無特效解毒藥,預防的核心是“控菌”“去毒”。肉毒毒素在低pH環境下穩定能耐受胃酸,但在堿性環境中容易失活,也容易被熱處理而破壞,遇光時立即喪失毒性作用。
特別提醒
醫美中使用的“瘦臉針”主要成分是一種高純度、精確劑量的醫用A型肉毒毒素,與自然狀態下肉毒梭菌產生的肉毒毒素作用機制完全不同,因此任何食品檢出肉毒毒素都不能食用!
二、生產端必看
3類肉毒桿菌高風險食品+4步科學防控
消毒是關鍵!
作為食品生產“第一責任人”,針對肉毒梭菌易滋生的3類食品,需通過“原料管控+科學消毒+工藝把控”筑牢防線,其中含氯消毒液、雙氧水(過氧化氫)是有效的消毒劑,具體使用需注意規范:
(一)先明確:3類肉毒桿菌高風險食品,是防控重點
1.低酸性罐頭食品:肉類罐頭、魚類罐頭、玉米罐頭(pH>4.6,利于肉毒梭菌芽孢萌發);
2.真空包裝熟食:鹵味、臘肉、即食雞胸肉(缺氧環境是毒素產生的“溫床”);
3.密封發酵食品:腐乳、豆豉、納豆(發酵過程若控溫不當,易滋生雜菌可能伴隨肉毒梭菌污染。)
(二)再掌握:4步防控法,消毒環節劃重點
1.原料“源頭控”:肉毒梭菌芽孢易附著在不新鮮食材表面,故在采購肉類時,需查驗新鮮度和檢疫證明,杜絕變質原料;原料需徹底沖洗干凈,避免污物殘留帶入細菌。
2.設備“徹底消”:生產設備(如罐頭封口機、真空包裝機)、工器具(如攪拌桶、刀具)每次使用前后,需用200-3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噴淋消毒,作用時間不少于20分鐘;對于管道、容器等難清潔部位,可采用3%-5%的雙氧水循環沖洗消毒,雙氧水能分解為水和氧氣,無殘留風險。同時,應加強生產環境微生物的監控,定期監控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防止肉毒梭菌的繁殖生長。
3.生產工藝“嚴標準”:
罐頭類食品:肉類罐頭食品需采用國際通用罐頭工藝,通過121℃高溫高壓濕熱滅菌30分鐘,以破壞肉毒梭菌芽孢,確保產品安全。
發酵食品:控制發酵溫度在15~25℃,降低食品的pH值和水活度,條件允許下盡可能增加鹽濃度。當食品的pH<4.6、水活度<0.85時,可抑制產品中的肉毒梭菌等病原體的生長,高鹽濃度可以間接為發酵菌株提供更好的生長條件。
4.環境“常清潔”:生產車間地面、墻面、排水溝,每日下班前用150~2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或沖刷;更衣室、緩沖區員工進入車間前必須按“更衣-洗手-消毒”流程操作。
三、消費端實用
“3看1聞”選購法,食用前加熱
避開風險食品
1.看包裝:鼓脹、漏氣的直接扔:購買罐頭、真空食品時,若發現包裝鼓脹(細菌產氣導致)、漏氣、破損,哪怕未過期也絕對不能買——這可能是肉毒梭菌等細菌滋生的信號。
2.看標簽:認準“正規+清晰”,重點看儲存條件和配料表,不買“三無產品”或標簽模糊(未標注儲存方式)的食品。
購買后應按標簽要求及時儲存(冷凍:-18℃以下;冷藏:0~8℃;陰涼處:不超過20℃)。
及時冷藏:建議自制的熟食應在烹飪后2小時內盡快冷卻并冷藏保存,縮短芽孢萌發窗口期。
3.看狀態:天然黏狀品類除外,發黏、變色的別碰:買散裝發酵食品(如腐乳、豆豉)時,需先區分品類特性——像納豆等本身天然呈黏狀的發酵豆制品,其正常黏性均勻且無異味,屬于合格狀態;而對于腐乳、豆豉等非天然高黏狀品類,需重點觀察質地是否正常,若出現不規則發黏、結塊,或顏色發黑、發綠、伴有霉點等異常情況,說明可能已變質并伴隨毒素產生,切勿購買。
4.聞氣味:有異味的立刻棄,食品開封后先聞氣味,若有酸敗味、腐臭味、哈喇味(哪怕很淡),哪怕只嘗一口也要吐掉,肉毒毒素無色無味,不能靠“嘗”判斷安全性。
5.徹底加熱:對香腸、臘肉等食品,以及需加熱食用的真空包裝食品,食用前建議進行徹底加熱。可選擇兩種方式:一是煮沸(100℃)并持續10分鐘以上,二是用蒸汽蒸制10分鐘以上。需特別注意的是,加熱僅能破壞已產生的肉毒毒素,無法殺滅芽孢。因此加熱后的食品應當及時食用,避免再次冷藏儲存。
食品安全,是生產端的“每一次規范消毒”,也是消費端的“每一次謹慎選擇”,共同守護才能筑牢舌尖防線!
供稿| 食品生產處 市質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