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乎千家萬戶,保障食品安全就是保障民生。一直以來,普陀區市場監管局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積極運用“互聯網+監管”手段,鼓勵轄區內食品生產企業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追溯體系建設,多措并舉守牢食品安全。本案就體現了數字化手段在防控食品安全風險方面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反常現象 引發懷疑
2023年3月,執法人員在遠程監控端發現了這樣一幕:轄區內一家食品生產企業的投料時間一反往常,拿取食品原料的工作人員也有些手忙腳亂。按常理,這家食品生產企業是標準化生產線,投料時間也相對固定。現在投料時間發生變化,是優化生產工藝嗎?還是有意隱藏什么?
憑著職業敏感,執法人員懷疑該食品生產企業使用過期原料生產食品。
前往現場 仔細檢查
執法人員立即出動,前往上述生產企業開展調查。果然,在原料間發現了已開封且過期4個月食品原料——杏仁餅干末。這些過期原料是否已投入生產?
于是,執法人員查詢了企業追溯管理系統內的投料記錄。通過比對杏仁餅干末的投料日期、批號與成品的實際生產日期,明確這批過期杏仁餅干末已被用于生產。生產環節簽名也顯示,投料員與監控視頻中取走過期原料的人員為同一人。
面對互聯網視頻和溯源平臺數據雙重證據,涉案經營者難以抵賴,只能承認:其使用了過期原料生產,相關成品已銷售給某餐飲企業。
事實清楚 依法處罰
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該生產企業構成使用過期原料生產食品的違法行為,我局迅速將違法線索移送至涉案餐飲企業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有效形成監管閉環,防止問題食品進一步流入市場。對于涉案生產企業,我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其作出沒收涉案食品原料、問題食品以及罰款的行政處罰。
【本案亮點】
本案運用“互聯網+監管”數字化手段,主動發現,倒查溯源,及時成功阻止了一批問題食品流入市場,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體現了市場監管干部主動履職、守牢食品安全底線的擔當作為。無事不擾,觸線必查,讓合法經營的企業放心經營,對違法經營的企業追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