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整治食品經營領域食品安全高風險,四川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萬鵬龍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多措并舉,采取一系列措施開展食品經營安全高風險整治,取得顯著成效。
整治烏雞烏魚豆芽和散裝白酒經營突出問題
一是將烏雞烏魚豆芽和散裝白酒銷售安全整治作為開年首戰。“春雷行動2020”專項執法行動食品經營安全子行動,聚焦非法添加嚴重(抽檢不合格率超過35%)、散裝銷售白酒及餐飲自制泡酒經營事故易發多發問題,全面部署整治行動,辦理案件808件,案值194萬元,罰沒金額472萬元。
二是緊盯問題不放,持續發力。將烏雞烏魚豆芽和白酒作為食品經營環節風險隱患排查治理、農村食品安全治理重要內容,實施常態化治理;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省、市(州)開展抽查檢查,倒逼縣(市、區)開展常態化整治。通過治理,成效明顯。
三是各地上行下效,紛紛制定散裝白酒經營安全監管長效措施。資陽、內江、瀘州等地推出統一的散裝白酒銷售標簽和自制泡酒標簽;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地區聯合制定《散裝白酒標識規范》《餐飲自制泡酒標識規范》。通過規范整治,散裝白酒質量食品安全事件明顯減少。
全面實施風險管理
一是建立制度。吸納各省經驗做法,結合四川省實際,成立課題專班,精心制定《四川食品經營風險分級管理辦法》,建立食品經營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制度。
二是迅速推進。部署從2020年6月開始,用1年時間,在食品經營領域全面完成食品銷售、餐飲服務風險分級管理工作。截止2020年12月25日,全省食品銷售者風險分級率達到79%,餐飲服務風險分級率達到86%。宜賓市食品銷售、餐飲服務風險分級率達到100%。
三是以點促面。選擇日常監管較薄弱的省級機關食堂,聯合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對142家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和企事業單位食堂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其中省局委托第三方機構完成30家評估工作;并將評估結果向省直部門和屬地通報,以51家被評為C級、D級單位為重點,督促問題整改,推動面上風險管理迅速推開。
整治校園食品安全風險隱患
以省政府頒布《四川省中小學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為契機,以“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為載體,全省強力推進學校食品安全治理,全年檢查學校食堂及校園周邊食品經營者10.5萬余戶次,責令整改5337戶,約談學校食品安全負責人和食品經營者3472人,立案查處53起(已結案19起,未結案34起);全省2.3萬余家學校食堂“明廚亮灶”覆蓋率99.39%,成都等13個市(州) “明廚亮灶”覆蓋率達100%,6510所學校探索“明廚亮灶+互聯網”在線管理,開展在線培訓和抽查考核,集中培訓學校食品安全負責人及校園周邊食品經營者累計11.6萬人次。
網絡餐飲安全綜合施治
一是線上線下融合治理。全年共監測網絡餐飲服務單位110萬余家次,推送33638條涉嫌違法監測信息,核查處置率達98%。截止11月,網絡食品餐飲安全監測合格率從復工復產之初不足60%上升到98.59%。
二是實施監測數據在線處置。建立網絡監測在線處置平臺,出臺《網絡食品安全監測核查處置指南》,實現監測數據“一鍵”下發到基層。平臺于2020年9月上線運行以來,在平臺共推送涉嫌違法數據3126條,均按要求完成核查處置。一舉破解監測數據后處理過程中數據推送不規范、不精準,核查處置無時效、不閉環,處置結果無法倒查,數據分散無法形成大數據等問題,層層壓實監管責任。
三是開展網絡食品安全治理政企合作。與阿里巴巴、美團點評集團簽訂《網絡食品安全政企合作框架協議》,在成都、自貢等地開展政企合作網絡食品安全監管試點,推行“互聯網+”、食安封簽、騎手監督員、陽光廚房等網絡餐飲安全共治措施。成都市武侯區局在政企合作簽約儀式上,發布“吹哨人計劃”并現場為40余名騎手頒發“吹哨人”聘書,在武侯區試點,探索實施《吹哨人管理辦法》《武侯區吹哨人舉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獎勵辦法》。
實施農村食品安全治理提升行動
2020年10月,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省局下發《農村地區食品經營安全治理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3)》,全面啟動全省農村食品安全治理,針對農村地區假冒偽劣、小經營店、農村集體聚餐、食品經營許可等方面突出問題部署為期三年整治。今年9月1日出臺《四川省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政府規章。
2020年11月,按照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行動方案(2020—2022)》工作部署,省局聯合四部門下發了《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行動的通知》,對農村食品安全治理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全年共辦理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案件1939件,移送公安機關37件。
實施農產品市場規范化建設暨追溯體系建設
2020年11月,國務院疫情防控督查組將四川冷鏈追溯、農產品市場規范化建設列為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主要做法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開展試點探索。按照總局2019年福州會議精神,部署實施四川省農產品市場規范化建設暨追溯體系建設,先行在達州等地開展農產品市場規范化建設試點,全省建設規范化和信息化追溯體系市場52個,達州實現了豬肉等重點產品從屠宰場到市場的全程追溯,綿陽、自貢等市成功打造智慧農貿市場,實現產品追溯、公平交易、價格監測綜合監管。
二是實施智慧監管。依托“川冷鏈”平臺建立全省農產品市場及入場經營者信息化檔案,截止12月20日,全省有1237個農產品市場、5575家入場經營者在平臺注冊,上傳食品經營許可、冷鏈食品追溯信息等重要資料。同時,在達州開展從屠宰場到市場的全程追溯試點取得成功,為非洲豬瘟防控、走私肉監管探索出成功經驗。
三是推進制度建設。在試點經驗基礎上,研究制定《四川省食用農產品市場等級評定辦法》《四川省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新冠肺炎分區分級防控技術方案》;德陽市建立“街長吹哨,部門報到”制度;攀枝花市建立《東區集貿市場行業規范》管理制度等。
以“雙隨機一公開”為抓手找問題傳壓力
今年6月、10月安排部署了兩次集中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省局以“雙隨機一公開”方式開展抽查檢查,共計抽查1100余戶食品經營者,共計發現問題隱患1200余個,將6月抽查檢查發現的620個問題隱患以食安辦名義轉發到各市州要求按期整改。在將問題通報各地整改的同時,將發現問題通報教育、民政、衛生等主管部門,督促落實主管責任。10月,結合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再次組織的雙隨機檢查,共發現問題584個,逐一通報各地落實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