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推進,主動作為,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引領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典型經驗。現將部分地區經驗做法予以刊發,供學習借鑒。
福建:生態打底,安溪鐵觀音綠色增效
安溪鐵觀音產自鐵觀音發源地福建省安溪縣,其獨特的“蘭花香?觀音韻”倍受推崇,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近年來,在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的支持下,安溪縣主打生態牌,安溪鐵觀音實現品種、品質與品牌的全面提升。一是強化生態立體保護。從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土壤微生態三個層面立體推進,強化產地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有效改良茶園土壤,持續提升地力。在福建省首創“山長制”,嚴禁毀林種茶,保護茶園生態環境。二是強化綠色標準生產。加強安溪鐵觀音種質資源保護,推廣“短穗扦插”無性繁殖技術,縣域良種推廣率達100%。創新打造生物信息對抗與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實施綠色防控。創建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和22個茶葉類省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三是強化傳統工藝傳承。按照傳統制作工藝,對119個規模茶廠實施清潔化改造,扶持44家規模企業優化傳統加工工藝,連續舉辦安溪鐵觀音大師賽、茶業萬人培訓,弘揚工匠精神。四是強化全程追溯管理。推行合格證制度和“一品一碼”追溯并行,將全縣農產品地理標志企業全部納入福建省農產品追溯平臺管理,實現全程可追溯,出口茶葉連續13年100%通過出口國官方檢測。消費者通過“認標”“認牌”“認碼”,提升正宗安溪鐵觀音的市場認知度和公信力,促進優質優價。
河南:標準引領,汝陽紅薯穩質量強品牌
汝陽紅薯產自河南省汝陽縣,其歷史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薯形周正美觀,皮紫肉白,風味獨特,受到消費者青睞。通過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實施,汝陽縣強化標準引領,推動一體化管理,實現質量和品牌雙提升。一是深化校地合作,推廣標準化種植。為保持汝陽紅薯獨特品質、提升自動化生產裝備水平,汝陽縣與相關高校深入合作,開展汝陽紅薯生產環境與獨特品質、智能儲存控制系統等科研公關和技術研發,規劃汝陽紅薯核心基地5萬畝,高標準建設汝陽紅薯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脫毒薯苗研發、種薯繁育、技術推廣一體化管理。二是構建溯源監管體系,嚴格規范用標。依托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縣、鄉、村三層監管檢測體系,建立汝陽紅薯溯源監測監管體系。同時,通過嚴格把關、謹慎授權等管理措施,提高標志授權和使用的規范性。汝陽紅薯共授權地理標志使用單位16家,生產規模3.3萬畝,帶標上市產品年均超過6萬噸。三是深挖品牌文化,強化示范帶動。開展品牌策劃和研究,深入挖掘汝陽紅薯農耕文化,打造“汝陽紅薯-龍骨上的薯香”系列地理標志農產品文化體系。建成“汝陽紅薯淘寶村電商孵化基地”,建設了10個集育苗、生產、加工、儲藏、銷售于一體的地理標志品牌展示窗口,成為可借鑒、可推廣的示范典型。
四川:保種興業 內江豬產業蹄疾步穩
內江豬在四川省內江市已有1800年以上馴養歷史,具有適應性強、抗病力強、肉質佳等優點,是我國首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地方豬種之一。在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的推動下,內江市圍繞保種興業,推動內江豬特色產業發展取得實效。一是構建多層次保種體系。從國家保種場150頭核心群的單一保種狀態,建設成為國家保種場保種、備份場保種和冷凍體細胞、精液、胚胎等多層次的保種體系。二是發展“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模式。堅持“政府引導+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模式,建設內江豬研究所,引進龍頭企業,打造內江豬全產業鏈。采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模式,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種養循環”模式,建成年出欄600-1000頭內江豬種養循環家庭農場單元231個,年出欄達25萬余頭。三是推行“地理標志+企業品牌”發展。重點打造內江豬地理標志區域公共品牌,形成了“黑德香”“弘濟黑豬”“奧巴黑”等眾多知名企業品牌。在成都、重慶等地開設內江豬特色菜品體驗館、產品專賣店89個,推動內江豬產品從內江走出四川、走向全國。四是帶動就業促增收。內江豬帶動就業2000余人,養殖戶每“代養”1頭內江豬可獲得400-700元的“代養”收益,內江豬豬肉的市場均價穩定在每斤48元左右,頭均產值從4000元上升到1萬元,2020年內江豬產值近25億元。
陜西:產管結合,大荔冬棗全面發展
大荔冬棗產自陜西省大荔縣,棗肉乳白細嫩,口感細嫩酥脆,倍受消費者青睞。通過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大荔縣推動產管結合,實現產業全面提升。全縣種植面積42萬畝,年產量50萬噸,年產值50億元,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一是推動全產業鏈標準化。制定了涵蓋全產業鏈的《大荔冬棗地標產品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和《地理標志產品 大荔冬棗》地方標準。按照標準,建立大荔冬棗種質資源圃,加強特色種質提純、復壯、示范和擴繁。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5萬畝,引進冬棗光電智能分揀生產線,支持企業研發精深加工產品,形成種植、產后整理、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標準化發展,增加產品附加值。二是實施“一證一碼”管理制度。要求所有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戶建立健全生產記錄制度。對納入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監管的生產經營主體,配備農殘速測儀、糖度計等儀器設備,實行追溯二維碼管理,推進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三是注重品牌疊加賦能。大荔縣與信譽度高的23家企業(合作社)簽訂《標志授權使用協議》,規范使用地理標識,實現產品帶“雙標一證”(地理標志標識、質量追溯標識、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上市,全面推動統一產品名稱、統一品牌標識、統一品牌宣傳、統一包裝設計、統一產品追溯,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公信力。
廣西:綜合種養,三江稻田鯉魚“躍龍門”
三江稻田鯉魚產自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具有悠久的養殖歷史,其肉質鮮嫩,骨刺細軟,魚湯清甜,得到廣泛認可。三江侗族自治縣通過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將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機融合,成功打造了三江特色農品地標名片。一是全鏈條推進綜合種養。建設三江稻田鯉魚原種擴繁保護中心,實現年供應量達6000萬尾以上。制定三江稻田鯉魚養殖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建成質量檢測室,加強了特色品質和質量安全檢測。建設三江稻田鯉魚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帶動全縣稻魚綜合種養標準化發展。二是全方位推進品牌建設。開展三江稻田鯉魚進校園活動,將產業發展與學生教育相結合。組織企業參加農產品博覽會、農貿會等展銷會,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結合“生態+旅游”資源優勢,以稻魚節、多耶節等節日為契機,讓游客更深入感受三江稻田鯉魚文化。三是全縣域打造脫貧產業。全縣三江稻田鯉魚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7.66萬畝,覆蓋全縣貧困戶15864戶,產業覆蓋率72.29%,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已成為侗鄉百姓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貴州:產銷對接,關嶺牛步入“牛”市
關嶺牛產自有“天然溫室”之稱的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是國家級重點保護地方畜禽品之一,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經濟價值和開發價值。在地理標志保護工程農產品的支持下,關嶺縣強化產銷對接,推動關嶺牛品牌走向全國。一是推行按標生產,實施帶標上市。先后發布《關嶺牛》《關嶺牛飼養管理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實現了30頭以上規模的養殖場全部按標生產經營管理,與符合標準的企業簽訂《關嶺牛標志使用授權書》,全面實行帶標入市,嚴厲打擊違規用標行為,保護規范用標企業權益。二是打造高標準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建成關嶺牛能繁母牛規范化示范養殖小區、高產牧草及飼草加工儲藏示范基地和關嶺牛核心保護區,建立關嶺牛屠宰肉食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種養模式。三是暢通產銷對接,“牛”市場不斷拓展。采取“牧場+屠宰場+零售市場”的經營模式,產品直供多家餐飲名店和高職院校。加強關嶺牛產品系列包裝設計和宣傳營銷,在全國多個城市開設關嶺牛地理標志產品體驗店,鼓勵關嶺本土企業走出去,關嶺人在全國經營牛肉餐館、牛肉商鋪達1960家,產品供不應求,關嶺牛價值得以體現,真正實現了“關嶺牛,牛起來”。
來源: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