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消費者權益日臨近之際,3月12日,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結合近年來全市法院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件審理情況,從基本案情、裁判結果、典型意義上進行歸納分析,梳理出十大典型案例對外發布。典型案例涉及刑事、民事其中民事案件中還含有公益訴訟等案件類型。
此外法院還針對每一案例的典型意義,從消費者如何依法維權予以溫馨提示,從違法成本等方面對經營者予以善意提醒,立足審判職能、延伸司法服務,積極引領營造誠實守信社會環境,共同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食品領域案例如下:
劉某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
【關鍵詞】:食品安全、罌粟、禁止令
【基本案情】
被告人劉某在其經營的牛肉湯料包內放入29顆罌粟,后將料包放入牛肉湯內,加工出售給前來消費的顧客。固鎮縣城關鎮市場管理局工作人員在檢查時發現該料包,并將在店內提取的牛肉湯送往相關檢測機構檢測,該牛肉湯內罌粟堿殘留量為181ug/kg,嗎啡殘留量為196ug/kg,可待因的殘留量為77ug/kg,均為國家食品規定中禁止添加的添加物。
【裁判結果】
固鎮縣人民法院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處被告人劉某有期徒刑六個月,宣告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禁止其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食品生產、銷售及相關活動;扣押的料包及罌粟殼,予以沒收。
【典型意義】
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也不斷加重。該案是蚌埠市法院回應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期盼的代表性案件,固鎮縣人民法院堅決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不僅凈化了食品市場,讓廣大老百姓“吃的放心”,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食品安全感;而且有助于廣大民眾知曉刑法關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定,認識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具體手段和形式,認清其危害性,在全社會形成支持懲治和預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良好氛圍。
蚌山區人民檢察院與張某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案
【關鍵詞】: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賠禮道歉
【基本案情】
被告張某在其經營小吃店使用“安琪”無鋁害復配油條膨松劑、食鹽、小蘇打等材料加工油條800根,并以每根1元的價格對外銷售,經蚌埠市蚌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抽檢2根,其余油條當日已銷售完畢,贏利200元。經檢驗,當天銷售的油條鋁的殘留量232mg/kg,不符合GB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要求,檢驗結論不合格,損害了公共利益。公益訴訟起訴人蚌埠市蚌山區人民檢察院向蚌埠市蚌山區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訴請判令被告就其經營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行為在蚌埠市級媒體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并承擔懲罰性賠償金7980元。
【裁判結果】
本案審理過程中,經法院主持調解,當事人自愿達成如下協議:被告張某于2020年8月31日一次性支付原告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人民檢察院銷售價款十倍的懲罰性賠償金7980元;被告張某于本調解生效之日起15日內在市級媒體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典型意義】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質條件,食品安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國家強制性食品安全標準是食品安全最重要的保障,只有食品符合相應強制性食品安全標準才能保證食品安全。食品生產和銷售者必須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要求進行生產銷售食品。現行法律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告利益,相關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人民法院通過依法受理審判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司法保護力度,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